“喂,老海,咋住院了,去看看你吧?”2009年9月15日,听说李海景生病了,头天晚上还一起加班的姚中伟打个电话,想过去看看。
“别过来了,招呼弟兄们守好摊儿啊!”姚中伟很听话,他没有去。但他怎么也没想到,这竟是他和科长的最后一次通话。
9月16日上午9时许,李海景的病情急转直下,经抢救无效,40岁的生命戛然而止。
死亡诊断书上写着:“劳累过度,急性心猝死。”海景身体很好,平时大家都称他为“铁疙瘩”,咋说不行就不行了呢?
12月15日,当记者踏着漫天飞雪来到南阳,姚中伟和他的战友们仍对李海景的离去感到突然,心中充满了惋惜和怀念。
南阳市信访局综合科科长李海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大度宽容,乐善好施,这是海景的性格
雪花夹杂着小雨,打在脸上阴冷潮湿。奔走于南阳大地,记者见到了许多海景的生前友好、同事,方知平凡的李海景,有着不平凡的闪光人格。
李海景出生于唐河县郭滩镇一个“一头沉”的家庭,父亲是供销社的职工,母亲务农,供养兄妹五人念书成长。吃苦耐劳和乐于助人的母亲,给了李海景一生的滋养。
在平顶山工作的李勤山不会忘记,上初中的时候,因家庭困难,同村的海景常从微薄的生活费中挤出钱和粮,资助勤山,使他最终金榜题名。
同窗尚兵不会忘记,在南阳师专上学时,有一年遭遇倒春寒,当海景把厚毛衣送给衣衫单薄的他时,尚兵不好意思穿。海景一笑:“我胖,耐冻;看你,瘦不拉叽的,就穿厚点吧。”
南阳宛运公司的柴银选不会忘记,夫妻双双下岗,孩子学费无着,是经济并不宽裕的同乡海景,向他二嫂借了5000块钱,送给了柴银选。
在海景遗体告别仪式上,有一双姐妹长跪不起。
姐姐叫李新勤,妹妹叫李新丽,是海景老家后湾村人。十多年前,她们的母亲严重骨折被送至南阳。姊妹俩在南阳举目无亲,便想起了在南阳上班的李海景。海景听说后,帮李氏姐妹缴了住院费,有空就去看看老人,直至其痊愈出院。
同窗罗惠兰,为海景守了4天灵。她说,就是亲人也不过如此,她被海景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罗惠兰说,同学们都称海景为“老海”,是因他的性格就像他的长相,不急不躁,大度宽容,乐善好施。无论谁有难处,只要找到海景,他都不辞劳苦,也从不求回报。罗惠兰感叹,现在我们才理解了老海,看似普通和平凡,他是大爱无声啊。
百姓诉求大如天,这是海景的座右铭
个性温良的李海景,1995年6月从南阳市教育学院调入市信访局。
信访工作,号称“天下第一难”。天天听到的是骂声、哭声、埋怨声,更有做不尽的琐事、难事、烦心事。然而,李海景却一干就是十几年!
记者在李海景笔记本的扉页上看到了这样一行字:群众利益无小事,百姓诉求大如天。
李海景最初接手的几个案子,一个比一个棘手。
唐河县苍台镇的丁春显,1993年因乡、村干部在土地和选举上存在问题,不断上访,成了人见人怕的“难缠户”。
见到李海景时,丁春显并未把这个新手放在眼里。
让座,倒水,看材料。李海景一开口,就让老丁心里暖了三分:“大爷,我也是农村人,知道咱农村的事儿。我看你不像是个不讲理的人啊!”临走,嘱咐老丁注意安全。
随后,李海景历时一年多,先后8次坐公共汽车,到140公里外的苍台镇私访,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最终撤换了乡村干部。
已是乡民间调解员的丁春显,听说海景出事后,扔下农具,让儿子骑摩托车带着他狂奔140公里,哭拜在李海景的灵前。
唐河县郭滩镇遂王行政村有种棉花的传统,可当时政府推行栽桑养蚕,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党员代表李明山向上级反映,遭错误关押。
李明山说,那几年,他几乎天天都去信访局,心中充满怨恨,说话很冲。可想不到的是,接访他的李海景,让座,倒水,倾听,从不与他争吵。
在李海景的建议下,市里专门成立了联合调查组,查清了事实,还李明山一个清白。郭滩近万亩土地重新种上了棉花。当年,郭滩挽回经济损失500万元!
李海景说:“老百姓一定是走投无路了,才背井离乡来找咱,那是信任!如果再不处理,等于把人家逼上了绝路,咱也失去了民心!”正是怀有这样的爱民情怀,两起当时南阳最棘手的上访案,被李海景成功化解。
“李海景替老百姓办事,心里有咱!”一时间,一些上访户一来信访局,点名要找李海景。
镇平县77岁的王银生,为早年生产队少给的工分,身背干粮,上访10年。李海景3次前往县、乡、村,为老汉讨回了应得的份额!
南阳市酒精厂退休职工郭亦容,因子女工作问题,从1999年开始,天天去信访局。李海景在郭家、市国资委、酒精厂之间往返数十次,最终为其子女安排了工作!
还有唐河的赵云亭,早年被单位错误开除。李海景跑断了腿,终为老人讨得了岗位补偿……
“海景帮俺办的事,比那些大官都多,为啥?他有一颗为民请命的心啊!”丁春显感叹。
处理来信来访10年,李海景共接待群众上万人,受理群众来信两万件,协调办理信访案件5012起!
让群众少一分忧和愁,这是海景的心声
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肆虐,时任接访科科长的李海景,不顾个人安危,仍面对面地同来访群众交谈。一位80岁的上访老奶奶拉着李海景的手,含着泪说:“娃,我这个老婆子到哪儿都招人嫌,你却热情接待我,真是个好娃子啊。”
记者采访发现,来找李海景的,都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大难问题。为上访,有的倾家荡产,有的四处漂泊。李海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常说:“咱自己多一分苦和累,群众就少一分忧和愁。只要群众来访,我们就应尽全力帮助。”
正是这种朴素的为民情结,让李海景遇到贫困的人,总是千方百计地施以援手:有人没吃饭,他跑去买包子、酸奶;有人病情突发,他跑去买速效救心丸等药品……
老上访户李明山每次给李海景打电话,李海景从来不接,等李明山挂了电话后再打回去,为的是给穷困潦倒的李明山省2毛钱电话费。
12月17日,记者来到淅川县滔河乡上寨村,30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里,300多头膘肥体壮的猪仔正争先恐后地抢食。不巧的是,主人孙大户去陕西进种猪去了。
电话里,孙大户一提起李海景,声音就哽咽:“2003年秋,我去上访,李科长得知我家困难,就塞给我400块钱,让我买猪仔搞饲养。要不是李科长,哪有俺的今天?”
对个别无理取闹的上访群众,李海景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接访科副科长胡延生清楚地记得,2004年6月10日,新野上访户老田长时间滞留接待室,并动手将海景的上衣撕破。正巧海景7岁的儿子李鉴阳放学后来找爸爸,老田一把将孩子抱住,进行要挟。
情况危急,同事们想冲上去强行解救,被李海景拦着。“老田,你无理缠访,我们并未咋着你;用孩子来要挟,你这可是犯罪啊!”海景的举动,最终感化了老田。临走,海景又悄悄给了老田200块钱,让他给家里买点米面。
从此,老田与海景成了朋友,他再也不上访了,还带动12名上访老户停访息诉。
“视来访者如亲人,视来信为家书,视吵闹为和谐音符”, 李海景用他的善良、真诚和执著,为民请命,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李海景是一面镜子
本报评论员
省委日前作出决定,在全省开展向李海景同志学习活动,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学习李海景同志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崇高精神,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和严于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李海景同志是一面镜子,这位普通的基层信访干部,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一往情深,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时代风范。
接访5年,接待来访群众万余人次;办信5年,处理群众来信两万余件,立案交办3000余件。他常说:“自己多一分苦和累,群众就少一分忧和愁。”自家生活拮据,来访群众有困难,他总是慷慨相助。对照李海景同志这面镜子,全省党员干部都要仔细看一看,看自己是不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要找出自身不足,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努力以更好的业绩为人民服务。
起草修改文字达800多万字,组织筹备全市性各种信访会议100多次,他常常是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工作,直至累倒在岗位上。对照李海景同志这面镜子,全省党员干部都要仔细看一看,看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尽职尽责,是不是与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要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高超的工作能力,不惧艰险,顽强拼搏,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实践、群众检验的工作业绩。
李海景同志并不富裕,家里的家具也都是破旧的,而为家乡修路,他一次就捐出6000元钱,支援灾区,他不仅自己拿钱,还劝说儿子拿出积攒了多年的压岁钱。对照李海景同志这面镜子,全省党员干部都要仔细看一看,看自己是不是清正廉洁,有没有只追求个人享受而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要找出自身差距,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锤炼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作风。
开展向李海景同志学习活动意义重大,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安排部署,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把李海景同志的精神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成为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强大力量。(记者 阙爱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