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普通,不普通,辩证法的魅力在一名女检察官身上得以完美体现。考量一个普通人的成功,从来都能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
刚刚接受了30多家媒体的集体采访,杨竹芳小声又急切地问记者:我是不是太紧张了?昆明口音会不会让你们听不清楚?
相比于这些担心,“全国检察侦监系统标兵”、“昆明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接踵而至的荣誉,让杨竹芳好几天没睡好。 “我够资格成为全国典型吗?”“我是不是把属于同事们的荣誉抢走了?”“成名”甚至让杨竹芳觉得惭愧。
43岁的杨竹芳,现任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副科长。
熟悉杨竹芳的人都说,她很普通。
可翻开她的履历,却着实不普通。从检21年来,杨竹芳独立办理1804件批捕案件,没有一件错误批捕、没有一件超过时限、没有一件违法办案、没有一件被投诉或被举报。经杨竹芳挽救的未成年犯,亲切地叫她“检察官妈妈”……
“免检”检察官怎样炼成?
遇到案件,往前早做一步,杨竹芳一贯如此;办结案件,往后多做一步,杨竹芳一直坚持。
“把案子交给杨竹芳,最放心。”在西山区人民检察院领导眼中,杨竹芳属“免检”检察官。
在同事眼里,杨竹芳是个办案细心、有耐力的检察官。在西山区人民检察院内部监察机制任务报表上记载着:今年上半年,杨竹芳的办案质量又是全科第一名。
为做到“免检”,杨竹芳过了两道关。
第一道关:办案量激增、新型犯罪层出不穷,检察官的执法水平能否胜任?
杨竹芳的办法——学习。
法律专科毕业的杨竹芳,刚工作那年,是院里招来的第一名大学生,“受宠”的美劲儿别提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犯罪手法日益高科技,生僻罪名越来越多,涉及其他专业的案子也时常冒出来,这让平时连“我忘记了”都不能容忍自己说的杨竹芳,充满了危机感。“我不能落伍”,她开始珍惜身边每一个学习机会。
科里组织的业务讨论,杨竹芳每场必先发言,她还坚持每天抽出2小时学习。家里床头柜上除了几瓶面霜,全被刑法修正案、司法解释、医疗事故鉴定指南等一摞一摞的法律书籍所占领。
1997年到1999年,杨竹芳边办案边读完了中央党校的函授本科。
单位组织业务月考,规定办案忙的同志可以申请免考,她却盯着通知掐算怎么能挤出时间去一趟。当然,她不但逢考必到,还都顺利过关。
院里请来卫生局专家讲解医疗事故,她抢着坐到第一排;电脑高手讲解网络犯罪的技术知识,她低头狂做笔记。
去上海的学习交流,赴福建的实地考察,面对记者,杨竹芳如数家珍。
西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景迎宾说,在基层,做到爱学习非常不容易。谁都知道基层案件多、任务重,不说别的,腾挪时间就是个大问题。
打开杨竹芳积攒的11本办案笔记,打“√”的代表案件完结,打“×”的代表正在办理。所有笔记本,都有被翻烂的痕迹。杨竹芳还有个习惯,记笔记任何问题都不能漏掉,比如偷运虎骨案件,该怎样给虎骨定价?她一定要找专家问个明白,还要详详细细做记录,为的是“下次再涉及,能准确判断”。
第二道关:面对新形势,什么是主动出击?
杨竹芳有自己的一套理念。
面对众多年轻记者,杨竹芳在解释自己为什么能不厌其烦地去看望那些早已服刑多年的未成年犯,甚至去包容一个弑母孩子徐某对自己多年的关怀无动于衷时,她一反常态地收起笑容,“你们不会真的明白我的感受”。
是啊,连自己的儿子也在责怪她一次次往监狱跑。2004年,徐某因母亲撕毁他创作的几十万字小说残忍地杀害了母亲和外婆而入狱。入狱5年了,杨竹芳一直在为他忙活,徐某却一直对她不理不睬。
星期天跑居委会安置徐某家里财产,怕的是他出狱后没处安身;得知徐某爱好文学,杨竹芳抱着书往监狱一摞摞地送:《感悟》、《爱如储蓄》、《感恩的心》,甚至还有自己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小文章;父母离异,徐某多年没见过父亲,杨竹芳费尽周折将徐父带到孩子面前;请云南大学老师为他做心理矫正。虽然,杨竹芳说不清心理学上的“家庭虐待诱因犯罪”,但“孩子犯错,拉他一把”的朴素信条,让她多年如一日,对那些犯错的孩子视同己出。
就在最近一次探视结束后,杨竹芳正转身要走,“冷酷”的徐某突然轻轻叫了一声“妈妈”。
杨竹芳百感交集,这是孩子对并非母亲的她最大的褒奖啊。
遇到案件,往前做一步,杨竹芳一贯如此。
上初三的男孩因抢劫被关进看守所,杨竹芳周五接到卷宗,周六大清早就把电话打到同事何敬彬家里,“跟我走访一趟小孩家”。经过走访发现,孩子是初犯,在学校和家里表现都很好。最终,西山区人民检察院作出了不予批捕的决定。
孩子的母亲说,出事后,杨竹芳一次次叮嘱她要像以前那样对待孩子,给他一个安心的环境。就这样,陌生的检察官给这位文化程度不高的孩子母亲留下了好印象,她自编了对联“为民办案尽心尽责,执法公正廉洁高效”,并做成锦旗送到杨竹芳手里。
不仅如此,办结的案件,杨竹芳还习惯往后多走一步。
一位失业妇女被再婚丈夫打成轻伤,带来的女儿又被丈夫强奸。杨竹芳批捕完其丈夫,和同事一起骂着“真是禽兽不如”,又马不停蹄地帮这对母女租房子。
同事说,她还干过为了安置犯罪嫌疑人的孩子,咧着嘴,呵呵笑着,挨科室拉捐款的事儿。
与她共事十几年的王志琴说,她是把朴素的同情心,放大成了对群众的善待和理解。
两道关口,双重保障。杨竹芳的免检终成真。
检察官耐心的尺度在哪?
摸清上访者的要求,用听得懂的语言解释,动脑筋帮人家想出路……一句话就是,时刻记住帮助上访者解决问题是本职工作。
深秋的昆明,清晨气温不足16摄氏度。10月27日一早,一名身着褐色肥厚夹克的瘦小女子,小心翼翼地站在西山区检察院走廊边。她泪水滑过的脸上,留下两道明显的泥痕。
姐弟两家同来打工、共租一个房子,都靠“倒短”(短途拉货)为生。因为抢生意,弟弟将姐夫打昏,至今没有醒来。为此弟弟被关起来,但高昂的医疗费没着落,她又找到批捕弟弟的西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能不能给想个办法?”
“马上申请刑事附带民事赔偿吧,尽快获得法院执行。”“你要尽快申请啊”是西山检察官提示她最多的一句话。一直送到走廊尽头,还是这句叮嘱。
外地无业人员多了起来、经济诈骗类案件攀升、新型犯罪凸显、案件数量翻番……与我国很多基层检察院一样,西山的“麻烦”一样也不少。
与结案时间没有弹性比起来,接待涉检上访群众要花费的时间则没有上限。
两年前,40岁的罗松涛被人以“合伙办度假村、一起挣大钱”的托词,骗走了10万元,好不容易找到骗子的行迹,检察院却以证据不足不予批捕,把人放了。
作出不批捕决定的正是杨竹芳。
“你是不是收了他们的黑钱?”
“你和那个骗子是什么关系?”
一肚子委屈的罗松涛喝了点酒,来到检察院,指着杨竹芳大骂。杨竹芳给他倒了杯水,说:“你先坐会儿,我一会儿过来跟你谈。”
面对这样的上访者,杨竹芳和同事们琢磨出三个窍门:一是先安抚,让上访者能冷静、理智地说出困难;二是帮上访者认真分析,看能不能想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三是一定要跟上访群众面对面谈话,不要在电话里乱承诺、乱应付。
为了一句“证据不足,不能批捕”,杨竹芳用了2个小时40分钟去解释。
临走时罗松涛服了,杨竹芳能这么认真地解释,他相信杨竹芳没收黑钱,还对检察院的“不批捕”表示了理解。
不厌其烦地听上访者陈述,有时还要包容他们语无伦次和情绪激动,对急性子的杨竹芳来说,真难。
得不到及时赔偿,又没有解决渠道,延伸的伤害,使上访者的情绪总是难以平复。杨竹芳真的很无奈,她觉得就连自己最拿手的耐心和细心也没了用武之地。
“按程序讲解,说明情况,备案清楚,还怕上访者告吗?”新同事的“理论”,也不是全没理。
维稳,检察官耐心的尺度究竟在哪里?
“关键看怎么疏导了”,杨竹芳见招拆招,将维稳也当成了办案。
怎样才能把案子办好?
洞察力是检察官重要的专业素质,但悲悯之心才是一名优秀检察官的人格基础。对此,杨竹芳忠实地做了21年注解。
在检察长景迎宾看来,“只要一丝不苟地按程序办案,理论上都不会办错案。”
从这个意义上说,出错案更像是技术失误。
应该说,杨竹芳在21年的办案历程中一直努力避免出现“技术失误”。
杨竹芳不能忘记那只玻璃杯,那是她接触的第一次批捕。
一个寒冷的冬天,有被害人指证,有药店员工证实,犯罪嫌疑人也承认了犯罪经过,公安人员把“投放安眠药麻醉他人实施抢劫”提请批捕的案卷摆在杨竹芳案头,杨竹芳觉得,证据确凿,该捕!提起的笔却被一名老检察一把拦下,“嫌疑人称安眠药放在杯子里,但所有证据都没提到那个杯子,证据链是断裂的,还不能捕。”
这让杨竹芳一下记住了,证据链必须完整甚至完美,办案不允许检察官有一丝一毫的瑕疵。
1988年,杨竹芳从云南政法专科学校毕业就分到西山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工作。21年的工作仿佛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查阅案卷,对事实和证据进行分析,最终敲定是否批准对犯罪嫌疑人逮捕。
在杨竹芳眼里,没有错捕过一个人,没有延期羁押过一个人,真的不能算优秀。
可要想无错案,也要有硬本领。
比如,肯吃苦。
2004年,因为行政区划改变,大面积的城乡结合部划归西山区,西山区检察院办案量从上一年的500多件上升到1000多件。只有6个人的批捕科人均办案190件,杨竹芳一个人办了248件。
大年三十还守在看守所提讯犯人,每天睡觉的时间被挤得只剩5小时……那些时候,杨竹芳经常为梦到案件超期被吓醒,“多羁押一天就是犯罪。”那些时候,检察院食堂的大师傅总能大清早看见杨竹芳耷拉着脑袋爬楼梯。
和杨竹芳一起办过案子的同事说,她是个货真价实的“永动机”,无刻不在运转,不知疲倦,哪怕是公安局的民警拖着三四个大号手提箱送来的涉及几十人的贩毒案卷,她也能一页页读下去,分析出证据间的关系,认认真真提讯完每一个犯罪嫌疑人,按时交办。
还有,事事小心。
在亲友同事眼中,杨竹芳是个有责任心的人。杨竹芳说:“没有一个案子是小案。”乍一听以为这是在说大话,但与她接触之后,你就会相信了。
乡里乡亲托关系的案子,杨竹芳的态度是分门别类,如果是财产纠纷或者遗产继承,她会主动给老乡联系律师。但刑事案件,她脸一板,六亲不认。
同事托的案子也是这个原则,“有什么事到办公室来问吧”。一次一个同事把杨竹芳的手机号给了一名律师,杨竹芳知道后很生气,立即打电话给同事:“不要告诉人家!”
干法律工作的人都知道,司法制度的设计让任何一个细小环节的错误都无法影响到最终结果,就像多层防护网,一层失效,其他层仍然坚固。但也有另一种“多米诺”现象,让人心惊胆寒,如果负责每一个环节的司法人员都选择“不认真、不小心”,一层推一层,最终也完全可以将独立的司法制度逐层瓦解掉。
景迎宾说:“作为骨干,杨竹芳不但办案量大,办案质量高,而且做事非常小心。与别的检察官不同的是,她会经常提醒领导,这个案子有什么样的背景,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提起杨竹芳的优秀,很多同事表示,检察官办案多了最怕的不是人情案,而是对案件、对人麻木。杨竹芳对什么案件都有激情,对什么样的人都有同情心,这一点谁跟她也比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