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他的故事时,他的名字已变成亲朋和同事心中一份永远的伤痛。
王彦生,中共邯郸市丛台区委原常委、组织部长。2009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十,确诊患脑部动脉瘤近四年的他,在起身要去参加区政协会议开幕式时突然倒下,年仅49岁,没来得及给妻儿留下一句话。
照片中的王彦生,朴实憨厚。在很多人的讲述中,这位出生成长于太行山东麓的“太行之子”有着截然不同的侧面:吝啬与大方,爱哭与心硬,高调与低调。然而,正是这些矛盾,交织构筑成了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所有人交口称赞的“好人”,一个优秀的组工干部。
黜奢崇俭VS一掷“千金”
俯首甘为孺子牛,“一箪食一瓢饮”的王彦生千金散尽收获真情
破旧的私人小旅馆里,电暖气散发着并不热烈的温暖,昏黄的灯光给小屋蒙上了一层略显凄清的暗淡色彩,窗外不时传来鞭炮声。屋子里,王彦生正在吃速冻水饺,女儿坐在一边流着眼泪,给留守在家的母亲电话拜年……。2006年春节期间,王彦生到北京进行一再因工作而推迟的脑瘤复查。当时,任丛台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的张丽娟也正在北京的妹妹家过年。打电话拜年听说他来京看病时,她赶去探望,看到的竟然是这样一幕。“你能想象吗,一个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竟节俭到如此地步?我觉得太痛太痛,受不了……”回忆往事,张丽娟痛哭失声。
同样无法想象的是,他住的是90多平米的二手房,从外面已经看不出楼房原来的颜色,小区外便是小吃街,人声嘈杂。出差到北京,他舍不得住宾馆,跑去澡堂子花30元睡了一晚。三十元的手表,他高兴地向同事"显摆",同事质疑这样便宜的手表与他身份不相称时,他说“只是为了看时间,不过是一块手表。”印有“涉县县委组织部七一表彰”的把手背心,已经洗出了几个窟窿,仍舍不得丢弃……
记者感言:“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彦生!
王彦生自己节衣缩食,对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却一掷“千金”。
他每次到基层调研,都要特意多装些钱。等他回来时,口袋则基本是干干净净甚至不剩一毛。钱到哪儿去了?到了困难群众的手里去了。
“好人为啥不长寿啊!”72岁的香椿园社区居委会老主任张彦玉一开口眼泪就止不住,“我们这儿有个叫何美田的哑人,家里很困难。有一次何美田住院了,王部长听说后主动去看望,还塞给了她五百元钱。我们这儿他给过钱的可不少,其实他手头也不富裕呢。”老人已经哽咽得有些说不下去了。
1995年6月,当他看到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赵文书生活困苦时,掏出身上仅有的160元钱。1999年冬天,当他得知东路庄村村民李守仁家上有老母重病在身下有孩子正在上学,生活异常贫困时,当场把口袋里的一百多元钱全掏了出来,之后又帮他联系租荒地种树苗,而今李守仁家已彻底脱离了贫困,住上了六开间的大瓦房。他还资助着一个学生……
在曲周县为他开车的司机贾贵生说,他每年都要慰问困难群众和老党员。但与他人不同的是,他的慰问对象只增新、不减旧,一年年累积下来,最后竟达到20多人。“每个人的名字和情况,他都清清楚楚,慰问金受限制时,他就拿自己的工资顶上。”
其实,常把口袋掏光的王彦生生活并不富裕。他和妻子卢爱花都是挣死工资的,还要赡养老父亲,供两个孩子上学。为了购买那套二手房,至今还欠着亲戚5万元呢。
记者感言:王彦生“千金散尽”未复来,却收获了比金子更宝贵的情意。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