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是世界军事变革的强音,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型事业。只有敢于担当、善于创新、精于设计、勇于突破,才能挺立信息化潮头。济南军区通信部部长曾卫华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始终牢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始终把国家利益、崇高使命刻在心中,忠诚就会化作奋斗、化作拼搏,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仲夏,骄阳似火。
突然,战鹰轰鸣,铁流滚滚,一根根天线直刺苍穹,一座座雷达旋转搜索,一束束电磁波交会激荡,“红蓝”双方十余个作战集群在长空大地捉对厮杀……
这场我军首次信息化条件下联合防空演习的“红方”总指挥,就是全军优秀共产党员、二等功臣曾卫华——在“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演习中,他冒着巨大风险,在全军首次采用战场实时监视系统,将陆、海、空、天四维战场实时展现在35平方米的显控系统上,展现了我军信息化建设成果;在汶川大地震中,他带领近4000名通信官兵,35个小时在震区上空建起“无缝天网”,为济南战区官兵打赢60年来最大规模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提供了全时全域稳定可靠的指控手段;在2009年全军通信和电子对抗比武中,他带领队员以无可争议的战绩,登上金牌榜首,让全军同行佩服。
“全时全域无盲区,信息天网才能无懈可击!”
1998年,曾卫华从某军分区参谋长调任济南军区通信部副部长,历史就给了他机遇,全军“310工程”全速启动。伴随着建设进程,曾卫华和战友们在全军率先将信息公路连通到团以上作战部队。
通信保障从模拟转向了数字,但“信息公路”配套设施的空白,使战区信息“烟囱”林立,“孤岛”遍地。2004年,三军大联勤在济南战区率先启动。联勤先联通,曾卫华“借梯登高”,上门送技术、送经费,指导部队将上百个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三军小、散、远单位接入“骨干车道”;曾卫华“借船出海”,通过军地合建,将军分区、人武部和预备役纳入网中,将神经末梢伸向军民接合部。
因缺少信息触角,驻防海岛成为战区主要的信息盲区。2005年,正在武汉通信指挥学院攻读博士的曾卫华,把博士论文定为《海防部队通信与指控系统建设研究》。当时,这是全军研究的冷点,面对一个个善意提醒,曾卫华的解释是,“全时全域无盲区,打造的信息天网才能无懈可击!”
定下决心,曾卫华率队深入海防一线60多个哨所、观通站和基层连队,春来暑去,论文渐成。他立即运用论文成果,研究制定出海防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和技术方案。超强的前瞻性、创新性、实用性和现实针对性,立即引起了总部首长的关注,决定在济南战区组织海防通信建设试点。近3年的打拼,战区所有连队、哨所全部坐上信息快车。由曾卫华组织细化梳理出的《海防信息化建设技术规范》已推广全军。
“搞好集成创新,基层研发的指控系统也能荣登榜首!”
2006年底,青岛,全军科技进步奖评审通过异地视频展开答辩,系统研发第一负责人曾卫华,面对身处烟台的全军顶尖专家的发问,成竹在胸,一番“舌战群儒”,顺利“突围”,揽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年初,曾卫华接过军区机关指控系统扩容改造工程任务。建成后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综合信息处理系统”,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可不料在2005年的中俄联演时,作为现场指控保障的曾卫华,动用了十几倍于俄军的指控装备,才完成了通指保障任务。
这让他受到了强烈刺激。巧合的是,总结中俄联演经验教训,军区党委就把目光投向了机动野战指控系统,让刚刚升任部长的曾卫华,又有了新的舞台。可科技人员按照曾卫华的研发思路和技术框架,推算试验3个多月得出结论:将13个类型的上百种装备,集成到车载系统,车长少于11米,谁也办不到!
面对熬红双眼的技术人员,曾卫华没有半点客气,枪毙了方案。此后,曾卫华和技术人员泡在一起,召开了多场“诸葛会”。最终,“1号系统”车体由11 米长一点一点抠到8米。
而得到印证的是,两年后的汶川大地震,系统从济南顺利机动到都江堰,保障了军区首长的指挥控制需求。这让科技人员打心眼里佩服起曾卫华。
连续两年在指挥领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开创了全军科研开发的先河。不少人向曾卫华询问秘方,他呵呵一笑,“搞好集成创新,基层研发的指控系统也能频登榜首!”
“让复杂电磁环境摸得着,谋取信息制胜就能从容应对!”
“要尽快普及复杂电磁环境常识;要像当年重视‘三打三防’一样研练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训练”,这是2005年底曾卫华给军区主要首长呈送的专题请示件中,提出的两点建议。
2006年,军委正式向全军提出,要深入研究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作战问题。曾卫华当年就组织人员编发《复杂电磁环境知识读本》,普及常识。此后,军区首长机关战役集训,他以合成指挥员身份,深入浅出讲解复杂电磁环境下联合作战。
曾卫华请教全军专家,鲜明提出“制信息权的基础在于制电磁权”,从理论上探索信息作战的组织运用模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2007年,曾卫华积极协调,将总部复杂电磁环境训练试点任务,申请放在了某红军师。能不能造建一个小范围的模拟环境?曾卫华召集技术人员细细研究,半年后,研发出复杂电磁环境模拟系统,让部队在真打实战中变理论准备为实践提高。
2007年,军区决定对该师进行检验性演习,而后验收某电子对抗团作战能力。“何不将这两项活动捆在一起,在互为条件中真打实练!”深思中,曾卫华眼前一亮。
这一省时省力的建议得到了军区首长认可。可作为演习执行导演的曾卫华,却面临着课题新、难题多等诸多挑战。他大胆采用“背靠背”形式,给对抗双方提供了足够真实的作战空间。最后,这场持续近两天的无硝烟战争,创下了战区信息作战研究的多项纪录。
“为何抓着复杂电磁环境不放?”面对人们的疑问,曾卫华豪气大发:“让复杂电磁环境摸得着,谋取信息制胜就能从容应对!”
“领导者知识保鲜,带出的信息化人才更能保价增值!”
这是曾卫华军旅生涯最刻骨铭心的一次走麦城:1999年,带队参加全军通信兵大比武只得了第四名。这也开启了曾卫华的奋起之程:“在首长面前当通信专家,在专家面前做内行领导”的岗位标准烙进心头,并踏出了跫跫足音:第一批拿到了成人高考本科学历,48岁、副师8年时,毅然报考全国研究生统考,录取时,在国防大学和武汉通信指挥学院之间,他又选择了离自己专业更近的后者,51岁时,成为全军第一个博士通信部长。
就此,有人问曾卫华,“都这么大把年纪了,学习上抓这么紧,图啥?”他说,“领导者知识保鲜,带出的信息化人才更能保价增值!”
曾卫华带人精心打造训练平台,用不到3年时间,将全区通信兵专业训练80%以上达到模拟化、基地化、网络化,全区通信兵整体素质大幅提升,2007年两次参加全军通信兵专业比武,分获冠亚军。
可曾卫华没有满足。今年,全军通信与电子对抗专业比武先后3次开锣,曾卫华以4倍的数量集训参赛选手,通过一对一“药方”,催生训练标兵,培养“酵母群体”。曾卫华在分析对比竞赛成绩时发现,某历史悠久、装备精良的集团军,金牌数是空白,他连夜给集团军打电话,探讨训练方案,直到深夜。
曾卫华就是这样一个永不停歇的“猛先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