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位农民工的警察兄弟
———“社区民警”刘祖明的故事(上篇)
潞城不是城,14年前,这里只是常州东郊的农业小镇。
也就是在这一年,一位刚穿上警服的年轻人来到这里。
打小生活在农村,进城后又当了近10年工人,走上全新的岗位,总有一种兴奋——他,刘祖明终于如愿成了一名社区警察。
似水流年。而今刘祖明已过不惑,从“小刘”变成“老刘”,没变的是,他依然每天行走在村前屋后,亲切的笑容绽放在每个角落。
扎根社区,和基层群众交朋友,用真情换来一片民心,用辛勤建设一方平安,刘祖明14年没挪地儿,14年不走样,14年细钻研,终于成了新世纪的“马天明”……
采访刘祖明,很难。请他谈谈十几年的从警经历,问他帮助了多少人,和农民工打成一片有什么“秘诀”,他只笑不语。问急了,厚厚的嘴唇里蹦出两个字:理解。
——记者手记
1995年常州公安招考,刘祖明考上了巡警。短暂的训练之后,他被分配到潞城派出所,干的却是社区警。家里人嘀咕:别人去管城市、管乡镇,凭什么就让你去农村,那么多农民工住着,有好事吗?
刘祖明同样感到疑惑。
走马上任,刘祖明发现,在管辖的区域内,云集了安徽、四川、贵州、河南等十几个省份几十个地区的外来农民工,他们与当地村民比邻而居,但却从不往来。
地里的菜少了,村民们在背后指指戳戳;屋后晾晒的衣服没了,大伙儿怨声载道。刘祖明决定,先从小事开刀。
住在村头的农民工刘宝进入了刘祖明的视线。
这是一幕难以忘却的场景:阴暗低矮的屋子里,异味熏鼻,三块木板拼作一张床,两个年幼的孩子蜷缩在墙角,30好几的刘宝正蹲坐在门槛上,目光呆滞。
这就是外来农民工家庭?一家四口的生活都靠刘宝打零工维持,两个孩子已到了上学的年龄,却因为没钱交学费而辍学在家。没等刘祖明开口,刘宝自语哽咽:“不是过不下去,谁会去做那丢人的事。”
一个村上住了几年,没和村民们说过半句话;村里有的是空地,但就是眼看着种不了。心中的苦楚,逼得这位七尺汉子潸然泪下。
刘祖明找到了村民小组长。
“空地那么多,给他一点种种吧。”
“那种人,村里的地能给他?”
“种上地,人家的日子就安稳了,我保证!”
“……”
大半年后的一天,刘宝走进了村口的警务室,从脏兮兮的蛇皮袋里利索地掏出一包蕨菜,一个劲地往刘祖明手里塞。
“你刚来的时候,本地人看不起我们,小伢子也是各玩各的;你不但不嫌弃我,还来帮我,要不是你,我早就呆不下去了。”刘宝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回老家时,上山挖的野菜,没花钱,算是个心意,你一定收下。”
“他们有自尊,更有情义,同样渴望得到理解,将心比心地去看待他们,工作其实并不难做。”刘祖明说。
都说有困难找警察。在刘祖明如今管辖的潞城街道政新村委,2300多名外来工,他个个能叫出名字。租房子的找他,找工作的找他,甚至夫妻俩闹别扭了,也要来诉诉苦,更多的则是来说说家常,笑两声就走。
安徽人李小振说:“他就像一个大哥,有什么困难总会想到他,有什么话也愿意找他说说,他最懂我们打工的人。”
平均3个多月就穿坏一双鞋,一辆上班用的摩托车每年至少换两次外胎。被同事们戏称“婆婆妈妈”的刘祖明凭着一股韧劲,打开了农民工的心扉。大伙儿说,他就是我们的家里人。 ——记者手记
寒来暑往,刘祖明的农民工兄弟越聚越多。老乡之间的聚会,大伙儿也要叫上他,刘祖明会乐呵呵地坐在他们中间,抽上一支一元多一包的香烟,空口喝下破碗里的半碗散装烈酒。
大伙儿问他,你一个政府同志,为啥愿意交我们这些穷朋友?
刘祖明笑了:“我和你们一样,都是农村出来的,农村人实在,穷朋友才见真心啊!”
大伙儿都笑了,原本闭塞的心扉就此向刘祖明完全敞开。
安徽阜阳人李洪胜多日解不开一个难题:不知道什么时候,两个儿子开始和班上的本地同学比起了吃穿,原来优秀的成绩一落千丈,自己又忙着挣钱养家,孩子的教育成了大问题。
李洪胜试着找到刘祖明。刘祖明毫不犯难:“我去!”
“叔叔也是出生在农村,13岁到常州时,住上的屋子是油毡顶,下雨天还漏雨哩。”同坐在一条长板凳上,刘祖明紧紧地挨着两个小家伙,“家里兄弟多,我挤着住在戚机厂北门外的工棚里,不远处的食堂里飘来的馒头香味让我馋得不行;十六七岁长身体的时候,一个礼拜能吃上碗阳春面就算是打牙祭。”
刘祖明“痛说革命家史”,两个小家伙却听得津津有味。“想想爸爸妈妈供你们读书多不容易;要改变生活环境,很简单,上好学,读好书,这是唯一的途径。”
从此,两个孩子开始有了“参照系”,刘祖明也不时地去看看小哥俩,带去学习用品。
去年,老大考上了省常中,老二在戚墅堰实验中学的考试中也得了第一名。
从最初的冷眼相对,到而今的打开心扉,其中的甘苦,刘祖明一语带过:“都是一样的人,生活在一起,沟通最重要。”
潞城派出所所长王子江说:“沉下心来到农民工群体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10多年如一日,没人有他那股韧劲。”
在他的辖区内,4年多来,数千名农民工没有一个违法犯罪。“所谓的奇迹不是水平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始终坚持正确的态度,没什么奇迹办不到。”谦逊的刘祖明,有时也豪迈。 ——记者手记
刘祖明有一本笔记本,上面记录着安徽、四川、贵州、云南等不少地方的风土人情,有的甚至具体到一个市、一个县。“这些都是从他们嘴里了解到的,在外面的人最容易被有关家乡的话题打动。”
“关注他们来常后的生活——工作有着落了吗?孩子是不是要转来读书?既是寒暄,也是诚意。”刘祖明说,新来的农民工,人地两疏,和他们交流,需要一种氛围;解除了“新人”的敌意,刘祖明去登记办理暂住证自然很少收到“回票”。
刘祖明一直恪守着一条原则:每办一张暂住证,都必须上门亲手送到农民工手中。实践中,刘祖明探索出一套“五问四送三查二帮一调”工作法:问实际居住人口、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经济状况、困难情况;送警民联系卡、治安责任书、安全警示卡、户口身份证;查户口登记簿、安全防范隐患、流动人员证件;帮教重点人员、帮助困难群众;调处各类民事纠纷。
为了丰富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刘祖明将社区警务室辟为“文化夜市”,买来500多本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类型的书籍,还订了10多份报刊,让大伙儿晚上有个好去处。
每年腊月二十四,正是农民工返乡的高峰,刘祖明总要在警务室办一场联谊活动。猜谜、有奖问答,形式多样,农民工叙谈一年之情,村民们与他们也说上了话。
2005年,刘祖明筹建义务治安巡逻队,50多名农民工兄弟涌来参加。
近4年来,租住在政新村委的农民工走了一茬,又来了一茬,宁静的小村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刑事案件,居住此间的民工,违法犯罪率降到了零。
“无数琐碎而细微的工作,刘祖明没有当成烦恼和负担,反而以此为乐,全身心地投入进去,真诚地为外来人员服务,这正是他所在的社区实现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常州市公安局戚墅堰分局政委单笑波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