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像一只猛虎,以敢办案、会办案著称。5年来,他所在的纪检监察一室初核各类违纪违法案件62件,立案61件,查处违纪违法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19人,收缴违纪款896.7万元,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377万余元。他就是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吉林省吉林市纪委纪检监察一室主任李洪彬。
为了群众的利益,他顶着压力将案件查个水落石出
八年前,吉林市发生了一起因徇私枉法,造成有关当事人一死一疯的重大事件,被害人家属三年状告无果,多次上访。为了还受害人一个公道,2001年7月,市委将这起重大案件交给了李洪彬所在的部门。当案卷摆上李洪彬的案头,他的心被深深刺痛了……
原来,当事人家的烟囱被打桩机震塌,想讨个说法,却被法院强拘而猝死于看守所,其女儿因受惊吓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接手这个案子后,许多说情客让李洪彬有很大的压力。但是,他顶住了。
李洪彬没有停留在原有的证据上,而是排除干扰,用智慧揭开了真实的面纱。原来这是一起假借招商集资建房的案件,在利益的驱使下,规划部门违规放线,开发商违规施工,法院错误立案并错拘当事人,由此造成一死一疯。
冤案终于昭雪,10名涉案人员受到查处。李洪彬说:“查案不为民做主,就是对群众利益最大的伤害。”
违背原则的事,就是说破天他也不为所动
李洪彬办案不畏险恶、铁面无私、敢于碰硬。2003年李洪彬在某地办案时,遭到了谩骂和围攻,有人甚至扬言:要花20万元取他的项上人头。
在腐败与反腐败、邪恶与正义的较量中,李洪彬没有退缩:政策攻心、耐心说服、调查取证……
经过一连串的“组合拳”,相关责任人被绳之以法。
俗话说:“是亲三分向。”可李洪彬不认这个理儿。
2004年,吉林市某银行的谷某在帮助企业贷款和还贷过程中,收受了一套价值39万元的商品房。在查办案件过程中,李洪彬以前的一位同事找到他,声泪俱下地说,谷某是她的至亲,家里很困难,希望李洪彬能看在多年同事的面上高抬贵手。
看着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情人,李洪彬的心里也不好受。可是违背原则的事,就是说破天他也不为所动。最终他顶住了压力,秉公办理了此案。
发挥查案的治本作用,他善于从全局着眼抓工作
实现查办案件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是李洪彬不懈的追求。
今年3月,李洪彬与他的团队成功地突破了某局装备处李某等5人贪污、受贿、私设巨额“小金库”的案件。
在追查该处“小金库”的资金去向时,李洪彬提出既要查清问题,又要保证该局工作正常开展的办案思路。他们以该处涉案人员为原型拍摄了电视短片,对相关人员进行警示教育谈话,收到了较好的震慑效果。14名涉案人在规定时间内主动承认了错误,并退回了所收受的礼金。
案件查结后,李洪彬撰写案件剖析报告,深刻剖析了案件发生的根源,对该系统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措施和建设性意见。
变事后查处为共建防腐,是李洪彬建议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2000年以前,建设领域是腐败案件的“重灾区”。针对这一实际,李洪彬所在的纪检监察一室与市建委结成了反腐倡廉共建对子。围绕打牢拒腐防变的防线,抓教育强机制,联手推出了对城建大项目和大宗材料采购实施全程监督等举措,强化了监管分离、查处分离、收支分离机制。
靠人格魅力,他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办案队伍
在查办某集团公司领导张某的受贿案时,由于关键证据没有到位,李洪彬要连夜赶往丹东找行贿人调查取证。这时,邻居打来电话,说他妻子癫痫病发作,让他赶快回家。李洪彬赶紧托同事把妻子送进了医院,而自己却连夜赶到丹东,在行贿人即将踏上南下列车前,取到了定案的关键证据。
“成绩是大家的,我没做什么。”“能为伙伴们做点事,心里舒坦。”李洪彬总是把朝夕相处的同事放在心上。这就是李洪彬的人格魅力所在。
只有水性过硬的人才有资格在大海中畅游。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把处室自身建设的目标锁定在“创建学习型处室,争做复合型干部”上。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如今,李洪彬带领的吉林市纪委纪检监察一室,已成为吉林市反腐败战线上一支响当当的队伍,被委局机关同志誉为“铁军”,被省纪委评为全省办案先进单位。几年来,这个团队先后有6名同志被市政府记功嘉奖,3名同志被省纪委评为全省办案先进个人,1人受到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