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三湾红枫树历经岁月,苍翠依旧,在当年毛主席带领红军改编的地方,当今永新无数佳儿女,争取更大光荣哉。在这永新涌现出的无数佳儿女中,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一个外表柔弱,却以自己的铮铮铁骨担当着公平和正义的女法官更让我们感动,她就是永新法院贺晓红法官。贺晓红法官1983年9月进入永新县人民法院工作,199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弹指一挥间,二十五年过去,她在平凡的岗位上二十多年如一日,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任劳任怨,一心为民。曾多次评为该院先进工作者、该县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并分别于1992年、2003年荣立吉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个人三等功和人民满意的“五星”干警。
一 用“韧性”求知 筑牢为民基石
贺晓红法官生长在红枫脚下不远的山村,山里娃的韧性被她从山村带到了工作中,她高中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业务知识的缺乏让她明显地感到了压力。但她从来不气馁,而是清醒地认识到既然在人民法院的这个岗位上,要努力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法官,没有精通的业务知识是不可能的。在当时生活条件还不太宽裕的情况下,她拿出了大部分工资参加进修和学习,先后参加了全国法律干部业余法律大学专科与法学本科的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了法律专科与本科文凭。她还不知足,在平时工作中,更是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像个小学生一样诚恳地向业务能力强的同志请教。她还坚持“每日必学”,每天都要有进步,她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她女儿也正读高中,每天晚上她都与女儿共同进书房看书学习。常常是女儿睡了一觉起来发现妈妈还在那儿看书,女儿催妈妈去休息时,她总是说:“我还不困,我精神好着呢!”女儿总是不明白:“已经参加工作的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努力,白天上班那么辛苦的妈妈为什么精神总比我好呢?”
正是凭借着这股韧性,凭借着对工作和人民的热爱,因此,在该院甚至中院举办的每次业务比赛,她都不落后。贺晓红法官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平时磨好了刀,才不会耽误砍柴的功夫啊!”可是谁知道她为“磨刀”付出了多少汗水泥?
二 用公正之心创和谐 营造司法文明
贺晓红在审判工作上除了有一股韧劲,更始终怀着一颗公正之心,对待每一件小事,每一件案子都很认真。她说:“我们的工作马虎不得,我们的裁判,关系到当事人的一辈子,关系到法律的尊严。”正是因为她那认真的韧劲,加上过硬的业务本领,正确的政治方向,二十多年来,贺晓红承办的近2000件案子,但却没有一件发回重申,没有一件抗诉,没有一件重大改判,也没有一件超审限。有人看她整天忙得无假休息,劝她说,案情大至查明,无须过分仔细。贺晓红坚定地说,只有事实,没有大概,我们法官要办铁案,这样才对得起头上的国徽、胸前的天平,才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
2002年春,她承办了一起监护权纠纷一案。原告因丈夫病故,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被迫回到娘家生活,儿子宋某一直随爷爷奶奶住。她的丈夫去世前立下遗嘱,内容为因原告患有精神病,儿子由其父母监护,为儿子买的保险由其妹妹管理,单位上的抚恤金也由其父母领取,于是,原告以公公、婆婆、妹妹作为三被告,要求归还儿子的监护权、财产管理权。本案中遗嘱十分明确,不存在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事实非常清楚,宋某的监护权也似乎又无从争议。但细心的贺晓红经过仔细地阅读卷宗及在庭审中与原告的接触,发现原告并未患精神病,只因受到丈夫病故、儿子不在身边的才导致精神受到打击,为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为了体现法律的公正与价值,更为了维护一个母亲的权利,贺晓红依法作出了由原告行使监护权的判决。判决后,她又对三被告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说服、法律解释工作,最后,在贺法官的感动下,双方没有上诉,被告自愿把孩子交给了原告,原告脸上这时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贺晓红说,此案如果马虎了事,草率下判,不仅将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啊,更是深深地伤害了一位母亲的心灵!当事人的笑容,就是我们每一位法官最好的礼物。
三 用爱民之心化纠纷 打造与民鱼水情
调解是作为民事审判第一线的法官必备本领,贺晓红长年工作在民事审判第一线,在审判工作中她摸索出了一套调解经验:首先是查清事实,划清责任,然后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明确法律及现实中的利害关系。她调解有三大本领,就是心到、口到、手到,用心感动人,以口说服人,用手招待人,情理法并重,当事人没有不感动的。她说,好法官会解当事人的“心锁”,我们要让当事人来到法院感到温暖,获得信任。
刘某、周某夫妇常常对人说起贺法官,说她们家多亏有了贺法官。原来,周某以前不务正业,好赌,赌输了就拿妻女出气,好端端的一个家就被他赌得没落下去,刘某丈夫失去了信心,两人闹离婚到了法院,本来很简单的一起离婚案件,作为一名法官完全可以判决,但贺晓红没有这么做。她了解到周某学得一门好手艺,从前两人家庭和睦,日子过得殷实,都是赌博惹的祸,就决定好好和两人谈谈。从个人前途到家庭,从家庭到孩子,她苦口婆心地说,还多次到他们家去“拉家常”,给孩子带去玩具和学习用品,邻家还以为法院的那位同志是他家的亲戚。经过贺晓红亲人一般的调解工作,终于,刘某同意不再提出离婚,周某也发誓不再赌博。后来,贺晓红去过他们家几次,如今,一家三口恩恩爱爱,日子又见好转。像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就如有些当事人夸赞她说的,贺法官的话就像一把钥匙,可以开启一个个当事人的心灵之锁,她那种努力为民着想、为民解困的思想正是一个优秀法官所应有的。
2003年2月27日那天,对周桃媛老人来说,是最令她难忘的一天。周桃媛老人被不孝的儿媳打断了右手,在老伴的挽扶下来到法院验伤,由于没带X光片,法医请她下午带上X光片来验伤。周桃媛只好与老伴走出法医室,由于天下大雨,回家的路正在扩建,特别难走,周桃媛就叫老伴回去取X光片,自己在法院等候。此时已是中午十一点多钟,小雨伴着寒风,周桃媛独自坐在法院走廊里,身子发冷,右手疼痛,心里想着不孝儿媳,独自垂泪。这时,贺晓红正好从办公室走出来,看到一位老人独自坐在寒冷的走廊里,说主动走过去热情地询问,得知老人被儿媳打断了右手正在等老伴时,贺晓红就把老人扶进她的办公室,开着取暖器放在老人面前,并开导她不要难过,老人的心里一下就暖和起来了。
贺晓红与老人谈着谈着,已到吃午饭的时间了,但老人的老伴还没回来,贺晓红安顿老人在办公室烤火,然后到厨房端来一份饭菜送给老人吃,由于老人右手骨折不能动筷,左手又不方便,贺晓红又到厨房找来汤匙,像对待自己的亲娘一样一口一口地喂老人家吃饭。周桃媛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泣不成声地说:“我今年快七十岁了,从来没打过官司,没想到法院的同志比我自己的子女还好!”
许多人有这样的思想:法官是官,高高在上,理所当然。可是贺晓红不这么认为,法官是官,但也是人民的公仆,我们必须摆正位置,做好服务工作。她对待当事人没有一点“官架”,热情而不失严肃,语言文明,举止得体,既觉和蔼可亲,又不失法官尊严,深受群众称赞。
四 用“党性”作为人生信条 完善自身
贺晓红自进法院工作以来,就开始自觉遵守廉政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自从1997年贺晓红法官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她更是时刻提醒自己:要时刻牢记共产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在法院工作,面对当事人请吃、送礼,她都严厉拒绝,长期以来,许多人都知道她的秉性,现在谁也不敢在她面前谈起请吃、送礼之事。2004年省高院及市中院下发了严格执行“五条禁令”和“五个严禁”的通知精神,她的同事们都说:“贺晓红早就做到了。”
她所坚持的一贯作风,其实就是“五条禁令”和“五个严禁”精神所要求的。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多少经不起考验的同志被糖衣炮弹击中,贺晓红引以为戒,她说,那都是被一顿饭、一杯酒拉下水的,我们法官就应该要时刻牢记共产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从小事做事,杜绝腐败,这样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正因为如此,她始终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拒腐蚀、永不沾,经得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法考验。
五 用理解之心营造家的温馨作
为一名母亲,家里读书的女儿需要她的关心和照顾;作为一名妻子,在中学教书的丈夫,需要她的体贴。可是她把心思一心扑在了工作上,常常是顾了大家忘了小家,她常感言道:“我也想多为家里多做些家务,但我往往顾不上来。”
因为她常期在民一庭工作,在法院工作的人都知道,民一庭的案件是最烦心、也最需要耐心,工作经常加班加点那是常事。家务由丈夫做,女儿让丈夫照顾,洗衣、做饭、收拾房间已成了丈夫的日常功课,丈夫常常是把作业带回家来改,一边改作业,一边等妻子回来吃饭。有时婆婆有些埋怨,为此,贺晓红常愧疚地对丈夫表示歉意,丈夫对此都能理解地一笑,因为他知道,妻子只有把工作做好了,她的心里才踏实。
有一次,她晚上7点钟回来还没有吃晚饭,刚进门丈夫就关心地埋怨她说,这么晚了才回来,你不要顾及身体呀?可是看着妻子疲惫的身影,丈夫又重新把饭菜加热好。
2006年,女儿考上了国内一所名牌大学,即将开学出门远行的那天,女儿央求妈妈陪她上街买身新衣服,可贺晓红为难地摇摇头:已安排了一天的开庭。女儿虽有些微词,但还是理解地对妈妈说:你去上班吧,我自各去逛街。因为对女儿来说,她已经习惯了母亲的忙碌。至今,女儿常和她开玩笑说:我是‘自然’长
二十余载的风雨兼程,十一年接受党的教育,尽管岁月的沧桑,已爬上了她的额头,可是已近不惑之年的贺晓红那对工作的执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群众的爱始终没有改变。前面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她将带着一个共产党人的使命,坚定不移地走着自己“公正执法、司法为民”的法官之路,将有限的、平凡的生命的投入到无限的、伟大的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刘志宏 谭锡光 宋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