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导致终生残疾。
夫妻离异。
女儿身患绝症,终日面对死亡威胁……
这些苦难若让普通人遇到一个,就足够不幸的。然而,面对接踵而至的灾难,大荔县赵渡初中教师邓健,在不幸中死死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他历经磨难对教育事业却心志弥坚,在大荔库区群众中筑起了一座心碑。邓健用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谱写了一曲人民教师的赞歌。
从走上教师岗位的那天起,这个被认定为二级残疾的青年教师深怀感恩之心,他发誓要把青春奉献给库区这片热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给库区的兄弟姐妹们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为大荔县三门峡库区移民的后代,1970年,邓健出生在蒲城县蔡邓村。在他一岁多的时候,不幸降临了,患上了小儿麻痹,虽经多方治疗,还是落下了左腿残疾。在父母的背上,邓健走完了上小学的道路。
和正常孩子相比,邓健的求学之路充满艰辛,取得同样的成绩,他往往要比其他孩子付出更多。1996年参加高考,邓健的成绩比省控制线高出了10多分,但档案中身体状况一栏填写的“残疾”两个字,使他被许多大学拒之门外。
这年的10月底,其他同学已坐在了大学的讲堂,无助的邓健仍拖着病残之躯,在秋风中四处奔波。被这位残疾青年不屈不挠的毅力所感动,命运之神伸出援手。大荔县教育局根据有关规定出具担保分配证明,邓健终于被渭南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录取。
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邓健落泪了。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成归来回报家乡人民。在渭南城南的那座高等学府,多年之后人们依然记得,每当熄灯铃响起时,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那个一瘸一拐的坚强身影。
1999年7月,邓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他主动回到当时条件最艰苦的库区乡镇,在大荔县赵渡初中作了一名教师。是家乡人民无私的帮助,让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农村残疾娃上了大学,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走进学校的那天起,邓健就深怀感恩之心,他发誓要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里的孩子,奉献给库区这片热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给这些移民孩子,给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报到那天,看到这个二级残疾的年轻人不用手压住腿就走不成路,时任赵渡乡教育专干的贾新安老师在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在赵渡这个地方做“孩子王”,既清贫又艰苦,“作为一个残疾人,他行吗?”
但是不到一个月,贾老师就觉得这个年轻人不简单,没有一丝年轻人身上常见的浮躁之气。整天吃住在学校,下午也不出去,趴在桌子上写教案。由于能吃苦,肯钻研,再难的习题在他手下也总是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硬是把学生们眼中显得有些枯燥的数学课,讲得如行云流水。
当年发教学奖,邓健的奖金是大部分教师的四五倍。邓健深知,得到这份在常人眼里普通的工作,对他来说付出了太多的艰辛。
他终于能像正常人一样自食其力,他完成了父母的期望。
成功更燃起了这位年轻教师的工作激情,邓健工作更加努力。
邓健说,“乡亲们把娃娃交到老师手里,就是把希望交到了老师手里。教不好娃娃,咱对不起乡亲们的这份情谊。”
“知识改变命运”,对中国农村孩子来说,这句话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大荔,作为三门峡返库移民重要安置地,20多年来,占全县总人口三分之一的移民群众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春播秋种,辛勤劳作,学堂里的孩子和库区教育事业,承载着他们太多的期望。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顺利考入高中就像一只脚已踏入了大学的门槛,因此当下中考竞争之激烈已丝毫不亚于高考。赵渡初中三年级共有两个班,60多名学生,就是60多个移民家庭的希望。在关键的“淬火”阶段,数学老师的“钢口”至关重要。
肩负着赵渡父老和全校师生的重托,2004年,邓健走上了全校初三数学的教学岗位。
多年教学经验让邓健感觉到,数学这门课,除正常课堂教学之外,练习环节至关重要。为了尽可能使两班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辅导,邓健主动要求学校把两个班级原本每天同时上的两节自习岔开。但这样一来,他每天至少要上6节课,最多时达到了8节。尽管如此,他还怕学生没学好,每天除了作业,连学生的练习册也收上来认真批改。
提起邓老师对库区娃娃的情谊,赵渡的乡亲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为了尽量不因自己行动不便而耽搁孩子们的时间,邓健不知摔了多少回跤,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从此,一辆自行车成了这位残疾的初中教师节省时间的最好工具。
在赵渡村,和邓健同住一条巷子的梁淑玉大嫂说,“邓老师腿脚不方便,但只要学校有事,不管天阴下雨他骑上车子就走,我们整天看着都心疼!”记得有一年秋季,天下连阴雨,她正在家里搂着孙子睡觉。突然门外“嗵”地一声,她以为院墙塌了。看到连人带车子摔倒在泥潭里的邓健正在雨中艰难地往起爬,梁大嫂急忙喊来家人。
得知是赶着去学校辅导晚自习,梁大嫂直埋怨:“咋不等雨小点再去?”邓健一边擦着身上的泥水,一边说:“不要紧,谁叫咱吃的这碗饭呢?”说得梁大嫂心疼得直想掉眼泪。
乡亲们对老师的情谊,邓健感动在心里,回报在学生身上。
初三年级共两个教学班,一个在一楼,一个在二楼,每天上楼下楼10多趟,下课后,躺在床上摸着既酸又疼的病腿,常常是精疲力竭。但想到乡亲的渴望和学生的期盼,走进教室,邓健又是精神百倍。
邓健说,“乡亲们把娃交到老师手里,就是把希望交到了老师手里。教不好娃娃,咱对不起乡亲们的这份情谊。”
一个教师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如果能带出一批好老师,库区孩子和移民群众就会有更多的希望。坚守库区教育一线的邓健把自己狭小的卧室变成了赵渡中学最热闹的数学“沙龙”,赵渡中学因此有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老师。
由于地处黄河滩区,条件相对艰苦。长期以来,很多库区学校优秀教师相对短缺,教师队伍常常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尴尬,教学质量波动较大。2001年9月,因勤于钻研,成绩突出,邓健担任了数学教研组长。
邓健报到时,教育专干贾新安老师还有一个疑问,作为一个正规科班出身的大学生,邓健能安心在黄河滩里待下去吗?将近10年时间,和邓健一起分配到库区的老师不是进了城,就是调到了条件相对优越的乡镇,但是邓健一直坚守在风大水咸的黄河滩!
邓健没有走,而且在赵渡中学带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老师!
邓健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有一批好老师,库区孩子和移民群众就会有更多的希望。近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中学数学教材不断修订,邓老师主动带领青年教师学习,有吃不准的地方,不厌其烦地和大家一起探讨。一到晚自习结束,请教的老师和学生把他狭小的卧室变成了赵渡中学热闹的数学“沙龙”。
陈红玲老师告诉记者,数学的证明题是初三数学的一个教学难点,自己刚带初三时,对这个环节的教学不是太熟悉,邓老师就耐心地将怎样分析,怎样推理,怎样应用定理,如何让学生迅速接受的教学技巧倾囊而出。
一般在同一个学校里,平行班之间都存在着竞争,但邓老师“让你感觉不到一点点保留”。
在邓健的帮扶下,一大批像陈红玲一样的年轻老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陈老师感慨地说,“说句实在话,刚带毕业班,就能遇到邓健这样的师长,实在是自己的运气!”
“在如今的赵渡中学,全校的数学老师都是邓健的学生”,校长麻永胜说。
不期而至的人生灾难,仿佛考验着这位奋战在库区教育一线的年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赤诚。面临死亡威胁的邓娆,让赵渡的老百姓心如刀绞。一路上搂着孩子,不断线的泪珠打湿了女儿的衣衫,同事们看到了一个父亲的百转柔肠。
在三尺讲台上,岁月悄悄流逝,邓健和他的同事们送走了一拨拨学生。当邓健在库区教育一线尽情地挥洒自己的青春时,人生的灾难不期而至,仿佛考验着他对教育事业的赤诚。
由于身体残疾,加之职业的清贫,邓健的婚姻问题曾经很难解决。为了照顾邓健,分家后父母一直和他生活在一起。由于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生身上,超负荷的工作使邓健无暇照顾家人,2000年9月,留下一个不到两岁的女儿,妻子离他而去。
儿子能像正常人一样自食其力,而且凭借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乡亲们的尊重,邓健的父亲感到了莫大的欣慰。但离婚后孤身带着孩子,在清贫的日子中埋头教书的儿子,又让这位善良的老人忧心忡忡。为减轻儿子经济压力,患病多年后,老人在2003年的夏天用最不合理的方式完成了一个父亲心中深沉的祈愿。
父爱的伟大与无私让邓健无法用语言形容。擦干眼泪,邓健暗下决心,一定要用剩下的人生完成父亲的心愿。从此,他工作更加投入。
更大的灾难接踵而至。
2004年10月,邓健7岁的女儿邓娆双腿突然出满血斑、流鼻血不止,省人民医院确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这是一种罕见、十分难治的血液病,被认为是血液病中的癌症。当时医院也查不出病因,只是说可能跟孩子身体单薄,免疫力太差有关。
这年12月,邓娆的病情十分危重,专家认为若离开特护,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学校计划安排其他教师暂带一段初三数学。麻校长告诉记者,当时邓健长叹一声:“女儿是我的骨肉,但这56名毕业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他们也需要我呀!学生适应一个老师得一段时间,算了,还是尽量别调整。”
女儿住院的那些日子里,邓健总是把孩子安顿好就赶快回到学校,在省城和学校之间来回穿梭,硬是没请一天假,没落下学生一节课。
隆冬季节,孩子的病情再次复发,医生说没法救了,赵渡村的乡亲们心如刀绞,很多人流下泪水。当老师们一起雇车帮邓健把孩子从西安拉回来时,一路上邓健搂着孩子,不断线的泪珠打湿了女儿的衣衫。这时大家才真切地看到了一个父亲的百转柔肠。
为了学生,邓健失去得太多了!
不幸没有消磨掉他对生活的热情,邓健把心中深藏的爱更多地播撒到学生身上。年复一年,他在库区的三尺讲台上,用辛劳的汗水,改变了无数个移民孩子的人生道路。
邓健是不幸的,但赵渡中学的同事和学生们深深地感到:不幸并没有消磨掉邓健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孩子的爱心,在不幸中邓健仍把心中深沉的爱播撒到每个学生身上。
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的李爱娜说自己永远不会忘记她的邓老师!
“2004年的12月,当时我们正上初三,大家都知道邓老师女儿的病恐怕治不好了。孩子当时才7岁,却要静静地躺在床上等待死亡的降临,而不能像我们一样坐在教室里学习,但那天上午8点,邓老师还是准时出现在了教室门口。 看着老师强忍着悲痛来给我们上课,那节课,同学们泪流满面。 后来听说在一位老中医的治疗下,邓老师的女儿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说心里话,我们都为邓老师高兴”
李爱娜深情地说。
大荔中学的党康没有想到自己能这么顺利考上省级重点。当年在赵渡初中上初三的党康,英语顶呱呱,但数学偏科严重。面对很多像党康这样的孩子,邓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想学好,也都能学好。关键是老师要有耐心,注意保护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始终让孩子对自己有信心。”
为了提高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邓健祭出两个法宝。一是根据全班学生不同学习情况,分类布置练习作业,悉心呵护学生宝贵的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出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二是细心观察孩子个体差异,注意对成绩落后的学生细致引导,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方法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个耐心的“开锁人”。
年复一年,邓健用他无微不至的大爱和耐心,改变了无数像党康这样孩子的人生轨迹。
邓健的肩膀担着一副沉甸甸的扁担,一头担着对女儿的深深负疚,一头担着移民娃娃的未来。这副担子是那样地沉重,因为在这头,他担的是爱;那头担的,同样是深沉的爱。
生活没有亏待邓健。他辛勤的汗水有了丰硕的回报。
在邓健人生最艰难的2005年,邓健所带毕业班的数学平均成绩名列全县第二,赵渡初中中考也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大丰收,全校高中上线生达33名,比上年翻了一番还多,多年来第一次有了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紧接着,2006年,赵渡初中又有36个学生考上高中,两个孩子进入省级示范大荔中学!2007年更是破纪录地达到了49名!今年中考又有5名学生被大荔中学提前录取!
“库区学校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这在以前可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麻永胜老师感慨地说,“现在的中考一分之差就是10来个学生。如果存在偏科就很难考上高中。没有邓健这样的数学老师,赵渡初中无论如何不会有这样的好成绩!”
邓健也连年获得全县教育系统先进个人的称号,2006年被评为大荔县十佳师德标兵。
“爸爸,我想上学,我什么时候能上学?”面对病魔缠身,至今只上过一个月小学的女儿的呼唤,邓健说:“我无法拯救心爱的女儿,但是我可以用手中的教鞭给库区的孩子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不能让这些孩子像我的女儿一样没有文化。”
这位坚强的父亲朴实而坦诚的话语,让记者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采访结束,像和邓健朝夕相处的领导和同事们一样,记者分明看到,在邓健这位身残志坚的人民教师肩上,担着一副沉甸甸的重担。一头担着对女儿的深深负疚,一头担着移民娃娃的未来。
这副担子对他来说是那样得沉重。
因为,担子这头担的是爱,那头担的,同样是深沉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