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他战斗在打黑一线,面对威胁毫不畏惧,工作起来奋勇当先,被称为“拼命三郎”。今年3月21日,他因长期劳累过度而离开人世,但他的侠骨柔肠却永远让大家铭记。他就是张海涛,原吉林省公安厅刑侦局有组织犯罪侦查队三支队支队长。
【镜头一】
太累了,张海涛点上根烟。夜深了,烟雾深深浅浅弥漫出的也是睡意。实在顶不住了,他还是选择了老办法,用水龙头冲冲头,带着一脸的水珠,胡乱地用纸巾擦擦,又投入到工作中。
2011年3月18日至21日,是吉林省公安厅刑侦局有组织犯罪侦查队三支队支队长张海涛(右图。资料照片)生命的最后4天。这几天,在松原市办案的他,每天半夜两三点睡觉,早上七八点钟又起来工作。
张海涛被同事们称为“拼命三郎”,工作起来天不顾地不顾,已经不知多少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了——
2005年11月,侦办刘占武涉黑案件的紧要关头,张海涛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医生要求他立即住院治疗,他却把检验结果偷偷藏了起来;2009年10月,侦办张家强涉黑案件期间,他的血压突然升高。为了不影响工作,他瞒着同志们连续吃了两次降压药,导致血压过低而晕厥;2010年1月,在侦办哈建臣涉黑案件过程中他累倒了,大家劝他别再这样玩命干了,他却笑着给大家唱了一句:“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埋在春天里……”
2011年3月21日凌晨3时55分,劳累过度的张海涛突发脑溢血,倒在他人生第四十二个春天里……
“他就像上满了发条的钟表,在工作上从不计较苦累,从不跟组织上提什么要求,自己事事当先。”队友段大伟说,虽然海涛身体不好,但他从没有休过年假。
张海涛所在的大队俗称“打黑队”,2003年成立时,他就到了。几年下来,20多人的队伍走了18人,他却一直坚持在打黑一线。大队政委清晰地记得,在侦办1998年公安部1号大案时,张海涛日夜奋战。有一天深夜,他累得趴在堆满案卷材料的桌子上睡着了,政委心疼地劝他歇一歇,要注意爱护身体。但醒来的张海涛用冷毛巾抹了一把脸,拍着胸脯笑着说:“我是战士,我不累。”
【镜头二】
2011年春节,大队仍在加班。一大早,大家一进办公室,发现每个人桌子上都摆着漂亮的礼物。这时张海涛走了进来,大大咧咧地说,“都是给孩子们买的”。
“胖,喜欢剪个板寸,长得很粗犷。”同事们这样描述张海涛的长相。但就是这么一个外表粗犷的人,内心却极细致极温柔,对人对事总有一番侠骨柔肠。
2010年初冬,张海涛在办公室窗外发现了一只冻得奄奄一息的小鸟,他轻轻捧起它。后来怕它孤单,又买来一只小鸟。“海涛队长常常拿蛋黄、小米喂它们,可上心了。”战友小谢说。现在这两只小鸟每天形影不离,有时飞出去转转,但总会飞回来,成了打黑队一景。
战友们忘不了张海涛,因为他点点滴滴的付出就像撒出的那一把小米,踏实而有内容。
2010年,在侦办郝伟成涉黑案件过程中,张海涛带队去犯罪嫌疑人家里搜查,发现犯罪嫌疑人家里养着几条藏獒,他第一个冲上去,把大家挡在身后;2006年冬天,他与战友王树春守候抓捕一名犯罪嫌疑人,见王树春因出门仓促没有穿大衣,冻得直发抖,他马上把自己的棉大衣脱下来披在王树春的身上。
张海涛走了,大人孩子都想念他。队友王玉辉说,现在儿子说啥也不让自己刷那双鞋子,因为那是张海涛给他的新年礼物。儿子说这鞋要留起来,想海涛叔叔时可以拿出来看看。
【镜头三】
2005年12月,张海涛审讯一起贩卖毒品案件。审讯中,犯罪嫌疑人血压高压达到160,以身体不适为由消极对抗审讯。于是,张海涛当着犯罪嫌疑人的面也给自己量了一下血压——160。吃惊的犯罪嫌疑人对张海涛说:“我这样是为了钱,你这个警察拼死拼活又是为了什么呢?”之后,就竹筒倒豆子般如实供述了。
张海涛少年丧父,是妈妈一个人把他拉扯大。从警那天起,妈妈就为张海涛立下三条纪律:不准嫖、不准赌、不准贪。踏实孝顺的海涛,这么多年牢记妈妈的叮嘱,修身修心,做事坦白,做人清白。在这个处在风口浪尖的岗位上,立得稳、站得住。
2002年3月,张海涛侦办桑粤春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桑粤春多次打电话恐吓威胁张海涛,但他丝毫没有退缩,亲自抓获了包括桑粤春在内的团伙成员30余人,破获各类刑事案件90余起,为国家和群众挽回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1.28亿元。
2005年,在侦办王福贵黑恶团伙案件过程中,王福贵的弟弟向张海涛表示,其有一辆宝马轿车,可以马上给张海涛使用,并可按他的要求随意更名,张海涛断然拒绝。
2006年,张海涛在侦办王宝顺恶势力犯罪团伙案件过程中,王宝顺托关系给张海涛捎信,表示要拿出500万元让张海涛手下留情,张海涛依然毫不动摇。
五月的鲜花盛开,海涛却永远地走进了另一个春天里。愿他在那个温暖的春天里好好安歇,睡上一个好觉,做上一个好梦,欣慰地看到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努力被更多的人记取,汇聚成人心温暖的春天。
记者手记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采写人物时,听到这样的话:“这些年,最对不起的是父母、妻儿。”每一次写作时,都会刻意回避写这样的细节。不写,是因为惋惜,也因为这句话背后的生活方式并不值得提倡。
打黑英雄张海涛对家人也有太多的愧疚。他的母亲身体不好,因长期在外照顾不了老人,他不得不把70岁的母亲送到养老院。妻子徐剑说:“海涛经常出差,回不了家。就算回家,也总是在深夜,回到家儿子已经睡了。”张海涛经常说,等工作不忙时,他一定要把母亲接回来,好好地尽一份儿子的孝心。把儿子供上大学后他哪儿也不去了,就在家里陪妻子,好好地尽一份丈夫的责任……
还来不及践诺,张海涛就永远离开了。遗憾,成为永远的遗憾。
人们常说,家、国难两全,那是大是大非的抉择中,人所面临的两难困境。而今天和平建设年代中,理应有度的把握,不要透支身体,要更健康地工作和生活。
让张海涛们不累,需要机制体制的保障,同时也需要张海涛们树立观念——张海涛也会累,战士也要休息。身体,真的是革命的本钱。
伟人曾说,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今天,这句话仍值得细细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