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呜咽,武当含悲。
日夜赶工建房的均县镇内安移民,放下手中忙不完的活计,来了;远在宜城、枣阳的外迁移民代表,带着乡亲们的嘱托,来了;曾经并肩战斗的镇村干部,肩负尚未完成的使命,来了;担负全市移民重责的市委书记、市长,搁下手头的工作,来了……
4月7日,300多名干部群众默默汇聚在丹江口市殡仪馆,为一个乡镇基层干部送别。
他叫刘峙清,生前是丹江口市均县镇党委副书记,负责全镇移民的安全维稳、信访综治和后勤保障工作。
去年,他把近1万名移民安全顺利地送到了外迁安置点。今年,他原本计划帮助近1万名移民内安选点、建房、搬家。
第一个任务,历经千辛万苦,他圆满地完成了;第二个任务,他满怀一腔激情,正甩开胳膊大干,却被病魔击垮,累倒在移民工作岗位上。
一
刘峙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8岁的老母亲说,他是好儿子。每到春节,他会往母亲的枕头底下放一沓5元、10元的零钞,好让老人给孩子们发压岁钱。
妻子和女儿说,他是好丈夫、好爸爸。他每年都给女儿过生日,去年生日当天,他护送移民外迁宜城,忙得脚打后脑勺,还不忘给妻子发来短信,叮嘱给女儿买个蛋糕。
同事们说,他面善心细,做群众工作是把好手。
去年4月12日,均县镇莲花村、岗家沟村最后500多名移民实施外迁。哪知道,天有不测风云,半夜一场“倒春寒”挟雨而至,气温由33摄氏度骤降至23摄氏度。
猝不及防的移民们,身穿单衣,在瑟瑟寒风中硬顶苦熬。有位80多岁的老奶奶,冻得浑身发抖,亲属找到移民干部质问:“这么冷的天,老人冻坏了谁负责?”刘峙清闻讯赶到,马上从镇卫生院叫来两名医护人员,贴身照顾老人。
移民行李早已打包装车,拆包取衣势必造成混乱,但移民没有御寒衣服怎么办?刘峙清立即动员镇干部、移民工作队员、中学老师和学生,为移民捐献衣物。两个小时后,200多件衣服送到了移民们手里,穿到了移民身上。
暖流在流淌,躁动的人群慢慢安静了。中午时分,移民们满意地登车启程,驶向新家园。忙前忙后的刘峙清,却一直没能换下被淋得透湿的衣服。
刘峙清常说:“要把移民当亲人。”这位有情有义的汉子,把对亲人的一腔热爱,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万名移民。
“在车上发给移民的面包准备好没?矿泉水到位没有?每辆车上移民姓名条子都贴好了吗?”
22批次、2155户、9152人的移民外迁,刘峙清都这样不厌其烦地安排着每个细节。“他是移民的贴心人。”回忆起刘峙清的点点滴滴,均县镇信访办副主任闵德世动情地说,“只要他出马,移民的矛盾总能解决,因为他是带着对移民的深厚情感去处理问题的。”
二
移民搬迁,人称“天下第一难”。
难在哪里?难在移民诉求与相关政策有距离。
2009年的腊月二十三,是农历小年,也是怀家沟村和莲花村250户移民初定的搬迁日期。移民们早已放下手中的农活,不能带走的鸡、猪、羊等禽畜统统卖掉。
正当移民吃完在家乡的最后一顿晚餐,准备第二天搬新家过新年时,却听到消息:安置地建房未能如期完成,搬迁时间推迟到春节后。
消息传开,移民炸了窝:“说话咋不算数?咋又不让走了?”“家里没菜没肉,这年可咋过哟!”“没新房过年,到镇政府过年去!”
一些移民情绪激动,稳定工作顿时紧张起来。有人提出,既然不能按期外迁,政府要给移民发补偿款。但是,移民工作政策性很强,这样的口子开不得。
思来想去,刘峙清提出,春节来临,何不把这部分移民列入春节慰问对象?给他们送去慰问物资,既不违反移民政策,也解决了移民的实际困难。他立刻将这一想法汇报给镇党委书记张兆华,并得到了支持。
25岁的副镇长周丽赶紧采购来慰问物资,正准备通知村干部来领取,被刘峙清摆摆手制止了。他和周丽带着几名镇村干部,开着车走村串户,给每户移民送去10公斤猪肉、5公斤粉条、10公斤白菜和25公斤萝卜。
每到一户,刘峙清诚恳地解释:“这次没走成,是家乡舍不得你们走,想留大家再过个春节。东西不多,一点情意,过完这个年,再欢送你们搬新家、住新房。”
好言一句三冬暖。真诚朴实的话语面前,移民的怨气消解无形。
移民利益无小事,但当移民利益与国家政策发生矛盾时,基层干部往往面临两难局面。“既维护国家政策严肃性,又倾听移民合理诉求,兼顾移民利益,这是基层干部的真本事,也是刘峙清留下的宝贵财富。”张兆华说。
三
为了万名移民外迁,刘峙清往返均县镇与枣阳、宜城之间52趟,相当于二万五千里长征走了一个来回。
去年底忙完移民外迁,今年初,刘峙清又马不停蹄投入内安工作。17个村,2444户,9448人。移民内安,又一次万里长征。
内安比外迁更复杂。安置点的选择,房型的设计,建房质量的监督,一步都不能出岔子。有人测算过,对移民迁出地的移民干部而言,内安工作量是外迁的5倍以上。
繁难的任务面前,刘峙清迎难而上。
迎风寺村拖石沟安置点计划安置18户移民,原先的设计是新建3排房屋,每排6户。方案一公布,就有移民不满意:谁都不想住“又窄又卡”的中间那一排。
考虑到移民要求,刘峙清出面协调,将房屋改成两排,每排9户。图纸出来后,移民还是不同意。两排房屋同一个朝向,农村又习惯在后院养猪养鸡,天一热气味难闻,谁愿意住后排?于是,刘峙清再次协调修改设计方案,改成两排房屋门对门。
谁知又有人提出,紧靠安置点的通村公路,路基必须降低。原来通村公路路基比安置点宅基地高,又是弯道,汽车一旦失控,可能直接冲上房顶。刘峙清现场踏勘后,认为移民说的有理,再度与设计负责人协商。路基降低后,移民终于满意了。
一次次公布,一次次讨论,一次次修改。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刘峙清的工作艰难而卓有成效地推进着。“他是一个把移民装在心中的人。”均县镇镇长柯林清这样评价刘峙清。
心怀移民,才能脚踏实地;情系移民,才会不畏艰难、勇于担当。
四
均县镇34个内安安置点,跑一趟下来得花3天,要走500公里。
刘峙清至少跑了3趟。那是他生命中最后的1500公里。2011年4月1日,对刘峙清来说,这只是普通而忙碌的又一天。
早上7点钟,在去食堂的路上,就有移民等着找他反映问题。忙碌中,错过了早饭,也忘了吃降压药。9点15分,送走反映问题的移民,刘峙清急急忙忙去看安置点。5个小时内,连看袁家店、马槽沟、闵家沟、王家垭4个安置点。
二房院村村支书朱之仁留他吃午饭,刘峙清对这位10多年的老朋友说:“算啦算啦。喝酒吧,下午还有事;不喝酒吧,你说我不够朋友。”
一直拖到下午2点,刘峙清回到镇上,草草吃了几口午饭,又赶往丹江口市城区,找市里有关部门商量移民线上资源补偿问题。
直到晚上8点多,刘峙清还和几个移民干部边吃边谈。这顿晚饭就一碗面条,刘峙清却吃得很香:“好长时间没有吃到这安然的饭了,真舒服啊!”
晚上9点10分,谈完工作的刘峙清站起身来,准备回家,却感觉头晕目眩。他下意识地往口袋里摸降压药,却什么也没摸到。“忙得几天没吃药,这药也忘带了。”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经过5天抢救,4月6日,刘峙清终因脑干大面积出血,以身殉职。
刘峙清永远离开了他所热爱的事业、他所热爱的乡亲,但他的名字,将留存在楚山汉水之间,镌刻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历史里。( 甘勇 通讯员 吴昌银 黎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