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曲水县援藏干部周广智(右一)在达嘎乡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土豆收成情况。本报记者 李洲 摄
在拉萨市曲水县,有这样一位援藏的县委书记:
从进藏的第一天起,他就不断地告诫自己,要牢记党的嘱托,围绕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雪域高原的广阔天地里勤奋工作,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4年来,他始终坚持下基层、搞调研、理思路,开创了曲水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4年来,他始终坚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冲锋在前、率先垂范,充分体现了对党忠诚、敢于负责的政治品格;
4年来,他始终坚持视曲水为第二故乡,把群众当亲人,满腔热忱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爱戴。
他,就是江苏省第五、第六批援藏干部,曲水县县委书记周广智。
“规划书记”
——以“农业抓调整、工业抓园区、农村抓配套、城市出形象”的发展思路,让曲水连续3年在全市考评第一
周广智不会忘记。
2007年7月10日,他一踏上曲水这片热土时,眼前出现的是欢迎的人群,热情的笑脸,醇香的美酒,洁白的哈达。这一切,是因为他们一行的到来。
作为江苏省选派的第五批援藏干部之一,这一天,周广智从江苏泰州来到西藏曲水县。在曲水县人民的热情迎接中,他看到了群众期盼的眼神。
曲水县地处西藏中南部的拉萨河下游,面积1680平方公里,与西藏其他地区相比,自然资源匮乏,没有矿产,也没有大的旅游景点,是一个典型的农牧业县。
在送走当地干部群众的当天晚上,周广智连夜伏案翻看手头上有关曲水的资料。
仅仅依靠发展一产,曲水是富裕不起来的。曲水要发展,出路在哪里?
带着这样的困惑,第二天,周广智不顾高原反应,开始下乡调研。跑基层、访群众,听汇报、理思路……与群众交谈,和干部交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的足迹踏遍了曲水的沟沟坎坎。在下乡途中,尤其是当他看到还有部分群众没有脱贫,日子过得清苦时,他非常揪心。他对身边的同志讲,“群众生活这样苦,我们不能坐着,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在对曲水做到心里有数后,为了破解依靠一产发展的这一瓶颈难题,周广智召开县委扩大会议,提出“农业抓调整、工业抓园区、农村抓配套、城市出形象”的总体发展思路,提出确保人均生产总值、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工业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翻一番,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的“一个确保、两个翻番、三个突破”的发展目标。
根据各乡镇资源禀赋,他提出要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在曲水县城主要发展工业经济和服务业,在东边靠近拉萨的4个乡镇主要发展连片设施农业,在西边缺水的2个乡主要发展高原土豆和以核桃、桃子为主的木本经济作物的规划建议,初步形成符合曲水实际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思路决定出路。4年来,在这样的发展目标指引下,他用实际行动向曲水人民提交答卷:2010年,曲水县实现人均生产总值13023元,工业总产值42000万元,财政收入2274万元,分别是2006年的2.33倍、3.57倍和3.45倍。实现了援藏工作一年打基础、两年上水平、三年见成效的目标。从2008年起,曲水县连续3年在全市综合考评中位列七县区之首。
面对这样的成绩,周广智没有满足。他趁着曲水被确定为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唯一一个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机遇,提出以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突破口,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型工业化致富农牧民、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农牧区、以新型产业化提升农牧业,积极探索并走好具有曲水特色的“强农富民”之路,争取到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16.08亿元、工业总产值19.8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实现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瓜果书记”
——引领群众种植土豆、西瓜,打响了“曲水土豆”“鑫赛西瓜”等品牌,让全县大部分农牧民实现了增收致富的夙愿
现在,曲水县达嘎乡群众富了。当提及这一变化时,他们都感谢一个人,那就是他们的“周书记”。
由于长期干旱、土地贫瘠,以前,当地群众除了种植青稞,就是种些油菜。一年下来,这两样的收成,顶多是满足生活需求,要谈增收,根本是没门儿的事情。
这是多年困扰曲水县委、县政府的难题。2008年,在多次实地察看土质后,周广智提出种植土豆的想法。当时,群众听后感到好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了说服群众种植土豆,周广智亲自到村给村民算经济账。
那段时间,周广智抽空都要往乡里跑,往村里跑。县里有人跟他说:“这点事情,你派别人下去不就行了。”而他的回答是:“我下去和别人下去不一样。我不下去,百姓怎么会觉着我是心诚呢?”
让群众未曾想到的是,当年,达嘎乡试种的500亩土豆获得“大丰收”,每户增收1000元。村民格桑罗布向记者说道,他家7亩地,现在有5亩种植土豆。“每斤土豆价格最高卖1到元,最低时也能卖到4角。每亩土豆产量按最低2500斤计算,最低也有1000元的收入。这比种植青稞划得来。”
在尝到种植土豆的甜头后,像格桑罗布一样,群众都学会算经济账。达嘎乡有耕地15000亩,其中9300多亩种植土豆,占到全乡耕地面积的60%。“现在,通过种植土豆,全乡人均增收2300多元。明年,全乡种植土豆将达到1万亩。”在谈到达嘎乡发展规划时,乡党委副书记琼达特别自豪地说道。
如今,“曲水土豆”几乎控制了拉萨市场。“只要曲水打个喷嚏,拉萨土豆市场就得‘感冒’。”
在曲水农业发展中,远远不止“曲水土豆”这一张名片。曲水“鑫赛”牌西瓜,在拉萨市场上也拥有一定的知名度。2007年,在提出“农业抓调整”的总体思路后,周广智提出“以乡镇自身条件为基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新举措。
位于南木乡江村的曲水县瓜果蔬菜园区,2007年时只有160栋温室大棚,其中130栋还是简易大棚。在通过对园区的深入调研后,周广智帮助园区理清了发展思路,运筹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协调、整合各方资金,投入2600余万元对园区温室进行改造,并新建半墙体高效节能温室438栋。南木乡乡长旺扎说:“目前,园区通过土地流转和种植温室瓜果蔬菜,使当地218户群众受益,受益群众占全村总户数的80%,每栋温室帮助群众每年增加收入7000多元。”
在尼玛的温室大棚中,她正忙着给出土的花菜松土,之后又忙着浇水。现在,她家的6个大棚,每年可为她创收4万多元。在没有大棚之前,她每年种植青稞和外出务工,忙死忙活落到手里也就四五千元。她说:“现在虽然是忙了点,但开心。有时实在忙不过来,自己还会雇两三个小工帮忙。”
在园区的基础设施得以提升后,周广智还让园区的管理人员走出去,到内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要求县直部门帮助和引导园区成立了瓜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和园区种植户、合作社的座谈,他还提出转变以往“马路经济”为主导的经营模式,建立农企对接、农校对接、农超对接、专业分工等系列措施应对销售问题。
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周广智还提出要加大养殖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从事改良牲畜养殖。才纳乡乡长昌珍说:“2007年以前,才纳乡群众养殖本地奶牛,没什么收入。2007年以来,周书记大胆鼓励村民养殖改良奶牛,现在,全乡改良奶牛达2000多头。仅这一项,村民每人增加300多元的收入。”现在,才纳乡家家户户都养殖起了改良奶牛。
“服务书记”
——专心服务于园区企业、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发展奔波协调,为工业“一穷二白”的曲水引来了“金凤凰”
“我们为什么要到曲水工业园区投资建厂?首先,曲水县有一个思想超前、团结奋进、带领全县人民干实事的领导班子;其次,曲水县人杰地灵,地理位置优越,例如中尼公路直通日喀则、樟木口岸,距航空港较近,离中心城市距离适宜;第三,曲水工业园区水、电、路等各项配套设施齐备,是建工业厂房的首选理想之地。”在西藏远征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隆向记者列举了为什么要到曲水投资的理由。
西藏发展不像内地有一定相当规模的工业经济支撑。在曲水县,工业经济基础更是薄弱,工业发展可谓“一穷二白”。为了培育工业经济这一新的增长点,实现工业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翻一番的发展目标,2008年,周广智提出大园区发展思路,将县城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和聂当工业园合并为曲水县雅江工业园区,成立了西藏首家县级园区管委会。
有了梧桐树,如何引凤来?根据在内地工作的经验,周广智提出,曲水要发展工业园区经济,首先要有扎实的服务思想。只有真心服务园区建设,切实支持园区发展,及时为园区排忧解难,才会把企业引进来。
“只要周书记不下乡不开会,除了组织县直单位领导到园区开会,专题协调解决有关困难和问题外,有空的时候,他总会到园区的各家企业转一转、走一走,详细了解企业有关情况,同企业家们共谋发展大计。”在这里入驻的企业家说。
西藏金哈达集团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扎西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周书记,我们药业公司早就关门了。”每次说到周书记的好,他都显得很感动。金哈达集团药业有限公司成立后,因生产批件一直未获批复,公司面临关闭的困境。当时,周广智利用自己的“关系”和“人脉”,硬是将公司从困境中拉了回来。他还经过多方努力协调,于2009年帮助公司获得了藏药研发资格,争取到4个国药“准字号”,成为西藏第一家藏医药研发公司和第一家藏药销售公司,把产业链延伸到了医疗研发和医药销售。
最近,周广智正在牵线搭桥,利用泰州医药产业大市的优势,帮助“金哈达”做大做强。
位于聂当乡的西藏信通水泥有限公司因生产工艺落后、设备老旧、年产量低,一直处于低迷的境况,500余名公司员工面临失业。周广智利用去拉萨开会、办事的机会,积极反映情况,多方协调请示,终于得到自治区批复同意,将信通水泥有限公司与位于堆龙德庆县的两家水泥厂合并,重组成立了一家新的年产120万吨的大型水泥生产企业。目前,新企业已开始选址勘探工作,厂址初步定在曲水县。在此之前,这3家水泥公司年总产量不足60万吨。
在周广智的带领下,曲水县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实现协调发展。2009年,雅江工业园区被拉萨市列入“一区三园”发展规划,升级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曲水县筹资4800万元对园区进行了拓展,使园区面积由原来的0.8平方公里增加到了2.4平方公里,与县城对接连片发展。
2010年,曲水县共有各类企业65家,入驻园区企业占全县企业总数的61% ,税收占80%。西藏远征纸业有限公司、高争民爆公司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由吉鹰铝业等企业生产的产品还填补了西藏市场空白。
“和谐书记”
——“坚决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坚决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他为发展中的曲水带来稳定和谐的好局面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强调:做好新形势下西藏工作,必须把维护稳定作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深入持久地开展反分裂斗争;必须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曲水县位于拉萨市西南65公里处,地处交通要道,社情复杂,是西藏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之一。周广智从来到曲水的第一天起,就立足长治久安,始终把反对分裂和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维护曲水的社会稳定。
2008年拉萨 “3·14”事件时,当时正在内地休假的周广智得知消息后,立即中断休假,火速返回了工作岗位。回到曲水的当天,他顾不上片刻休息,直接奔赴维稳工作第一线,了解情况,检查工作,看望慰问乡镇工作组成员和设卡干警;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听取维稳工作汇报,研究贯彻落实区、市党委指示的具体措施,并且按照“不反弹、不蔓延”的工作要求,对全县维稳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
拉萨“3·14”事件后,他又着眼于曲水县的长治久安,认真研究部署维稳基础工作,及时主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使机场专用公路建设过程中发生的近千起矛盾纠纷化解在了基层;加强乡镇公安派出所(警务室)建设,实行了政法机关联村和政法干警进村工作制度;牵头制定了《曲水县宗教领域八项管理制度》等制度,推进全县宗教领域管理工作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思想教育必须常抓不懈。在不断出台完善有关规章制度的同时,他还组织全县利用“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等重大节庆,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新旧西藏对比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深刻理解“谁在造福西藏人民,谁在祸害西藏人民”的道理。通过大力宣传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真正了解“惠从何来,惠在何处”,不断坚定群众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
当前,曲水县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时期,各种矛盾、问题复杂交织。如何顺利化解这些矛盾纠纷,周广智有一套自己的办法。他通过注重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把解决矛盾的关口前移的办法,及时协调处置机场专用公路等引发的多起群体性纠纷。
同时,为了增加百姓的现金收入,他还鼓励百姓成立运输车队。目前,全县800余车辆正活跃在铁路建设工地上。
结合“五五”普法工作和社会治安的实际,在他的带领下,曲水县还建立健全了“护院队、护校队、护厂队、护路队、护村队”等内保队伍及治安员、巡访员、监督员、帮教员、调解员、协管员为主的群防群治队伍,实现维稳工作群防群治常态化,使曲水的社会局势呈现出和谐稳定的喜人景象。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10年7月,作为江苏省第五批援藏干部的周广智,已经完成了他第五批的援藏使命。当大部分援藏干部都选择回内地时,他却选择了留任。对此,他说:“一方面,我和曲水人民在一起已经有3年时间,这3年,我为曲水人民做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中一些已经有了成效,一些还需要我做得更好,所以我选择留下来;另一方面,这3年,我和曲水人民朝夕相处,彼此之间有着深厚感情,他们不希望我走,我也舍不得离开他们。另外,为了保持援藏工作的连续性,组织上也期望我留下来。”
和他已经共事4年的曲水县县长孙宝祥说:“广智书记他总是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做人。他结合实际,总结经验,总能创造性地处理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他经常深入农牧民群众之中,了解群众疾苦,听取群众心声,在群众中树立很高威信。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政治坚定,旗帜鲜明。他是曲水干部学习的榜样。”
在曲水县委工作的一名干部说:“周书记是好人。他为曲水人民做了实实在在的事情,曲水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记者 王杰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