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秋杰老师和学生在实验室。新华社发
|
【阅读提示】
她患病14年却乐观向上,坚持与病魔作斗争,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她从教13年克己尽职,既是一位好老师,又是学生们的好妈妈。她叫石秋杰,生前是南昌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9月24日,南昌大学迎新晚会上,情景剧《永生的“博导妈妈”》让欢乐的现场一下子变得庄重沉寂。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石秋杰,是南昌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今年5月28日凌晨,她走完了仅仅48年的生命之路,给人们留下无尽的怀念。
与死神争分夺秒
5月26日零时,石秋杰发出最后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她刚刚为硕士研究生彭子青修改好的论文。字里行间的一条条批注,细致入微,一丝不苟。
两天后,当彭子青和几位同学相约到恩师家里拜望时,满心的欢喜却在顷刻间化为无尽的悲伤。“看到石老师躺在床上,以为她在休息,见其他老师都在啜泣,觉得很茫然,这时,谌老师缓缓走过来低沉地说:‘过来给石老师鞠个躬,告别一下吧’,刹那间我的脑子一片空白。”
预感到死神降临的石秋杰,其实一直在争分夺秒地安排未尽的事宜。
5月15日,石秋杰悄悄写下3封遗书,向自己最牵挂的丈夫、女儿和亲朋作最后的告别。23日,她以手机短信与学生诀别:各位同学,对不起,因为身体原因,近半年来给予你们的关心和指导太少了,深感抱歉,请继续完成好学业,祝你们都有美好的前程!
1997年,34岁的石秋杰被查出罹患乳腺癌。经过积极治疗,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她很快返回实验室,继续从事科学研究。1998年,石秋杰进入南昌大学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荣获多种奖项和称号。
2003年,石秋杰病情复发。趁着教学的空当期,她在爱人的陪伴下去上海治疗。8年间,石秋杰的病情多次反复,但她拖着虚弱的病体,一如既往地上课、做实验,同时还要相夫教子,侍奉公婆。
“2009年开始,她的身体状况就很差了。我曾劝她少上些课,但她还是坚持要上,一来她是系里专业课的主力,二来其他老师的负担也很重。她总是希望自己能多承担一些。”丈夫谌伟庆说。
为人师,爱学生堪比人母
“对不起,我的好导师,对不起,我的好母亲!您给我上的这最后一课,我一辈子铭记在心!”
“石老师,谢谢您,您永远活在同学们的心中。您是我们的好老师好妈妈!”
这是学生们在“石秋杰老师天堂纪念网”留下的文字。从教的13年中,石秋杰用自己的真诚与爱心,赢得了“博导妈妈”的美名。
平日里,石秋杰经常把自己制作的食品送给学生吃。每年的学期末,她都会邀请学生们到家里,亲自下厨为他们做可口的饭菜。点点滴滴的关爱,让身在异地求学的学子感受到家的温馨。
爱之深,责之却不切。石秋杰对学生严格而不苛刻,尊重学生的意见,常和他们一起讨论、修订实验方案。即使学生做得不那么令人满意,她也总是温和地告知改进方法。当然,石秋杰偶尔也会生气,这时她总是用“同志”来称呼学生。只要听到这两个字,学生们就知道没做好,石老师生气了。这让学生很容易接受批评,努力把实验做好。
2010年12月,石秋杰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每次上课,她一手拿着水杯,一手拿着麦克风,虽然声音嘶哑,却丝毫不马虎。病重的日子里,她的腿肿得厉害,行走困难,她就委托爱人到实验室看望学生。
真心换真心。石秋杰去世后,学生们在纪念网上留下了两万余字的祭文,句句落泪,字字揪心。她曾经带过的11位已毕业的研究生,也纷纷从各自的工作城市赶回南昌。其中在浙江工作的一位学生即将分娩,硬是哭着让爱人赶回南昌送老师最后一程。
斯人已逝,精神永相传
14年间,石秋杰先后经过3次大切除手术和几十次化疗、放疗。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病魔的侵袭也没有动摇她的职业道德。谌伟庆说,生病的事,她不让告诉任何人,怕别人担心。
“妈妈在临终前三天还给我发信息,说她会和病魔作斗争,一家人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虽然她说没有给我最好的照顾,但在我心中,妈妈是最完美的。”石秋杰女儿说。
南昌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张宁动情地说:“我和秋杰合作了十几年,她的高尚品德和奉献精神让人敬佩,她对苦难的承受和坚持,让我心痛……”
2011年9月,新学期伊始,中共南昌大学委员会决定授予石秋杰“南昌大学师德标兵”荣誉称号,并在全校开展向石秋杰学习的活动。
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石秋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学习石秋杰克服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进一步在全省教育系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