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村区人大老干部活动室,魏方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桌上摆放着他20年攒下来的宣讲本。
孙德志摄
|
【阅读提示】
一位原本与新闻工作“不搭边”的退休干部,二十年如一日,在桥头坚持播报新闻,宣讲法律、政策,被群众称为“魏广播”。他就是魏方业,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人大机关退休干部。
除了春节休息几天,从1992年至今,每晚7点,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人大机关退休干部、今年75岁的魏方业都会准时出现在涿河桥头,为当地群众播报自己一手编辑制作的“新闻30分”。
【镜头一】
17年前的一天,大雪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心想没多少人来听新闻的魏方业,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涿河桥头,快到时,他发现十几号人立在风雪中等他,“我被大家感动了,当时人都穷啊,又没有大皮靴,站在雪里等,我不好好播报怎么对得起人家啊。”魏方业一脸认真地说。
3月22日下午,好不容易停了的中雨又淅淅沥沥下了起来,魏方业一再提醒记者:“雨要是接着下,晚上怕来不了多少人了。” 说话时,他的脸上挂着忧虑。
雨到底还是停了。下午6点40分,涿河桥头已聚起四五十号人,大家或坐或立,安静地等待着。晚7点整,“新闻30分”开播了。只见魏方业走到人群中央,从衣兜里掏出个小本,借着微弱的路灯光播了起来,他铿锵洪亮的声音顿时打破了周村古商城的静寂。
“今晚头一条新闻,胡锦涛将赴韩国出席核安全峰会……”新闻播报照例从时政新闻开始,接着是国际新闻、法治新闻,最后是深受大家喜爱的养生知识。因播报时长30分钟,魏方业的新闻播报被人们称为“新闻30分”。
上世纪90年代初,很少有人能看到电视、报纸,更别提接触网络了,魏方业因为在机关工作,所以信息灵通。他常能把国家大事讲得生动活泼,每次播报都能吸引大批群众围观。有热心人统计,听众人数最多时曾达到200多人,现在常来听的有60人左右。
“老魏懂得多,讲得好,电视没他这个好看。”62岁的姜师傅说。现在老百姓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可还是喜欢听魏方业播新闻,82岁的刘奶奶听了10多年了,“要是哪天不来就感觉不得劲,像缺了点什么。”她说,大家吃完晚饭,出门活动活动,锻炼、新闻两不误。
听说记者来采访,听新闻的人们围了上来,你一言我一语抢着说:“魏老师人特好,特实在。”“太不容易了,天天来,风雨无阻。”……老魏的眼角有些湿润。“您怎么了?”记者问。“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了。”老人的声音有些哽咽。
【镜头二】
聊得兴起,魏方业把所有的宣讲本一股脑儿搬了出来,190册各色封面的小本儿被精心扎成4捆,堆在桌上足有一尺多高。老人解开塑料绳,找出最早的一本:掉了封面的宣讲本纸张早已发黄,蓝色墨水的字迹也模糊了。20年来,魏方业摘编写下的新闻播报稿已近千万字。
第一次见到魏方业时,他正在周村区人大老干部活动室整理报纸。身穿棉袄,外套咖啡色中山装,身高1米6左右,精神很好。由于暖气刚停,接连又下了几天雨,屋里只有7—8摄氏度。记者问:“您在这儿不冷吗?”“冷了好,冷了少细菌传播,身体健康。”他健谈而幽默。
魏方业是一个闲不住的人。“2000年秋,我刚从部队转业到地方,经常看见魏方业为机关绿化带浇水、剪枝、松土,起初还以为他是绿化工人呢,后来才知道他是退休了在义务劳动。”周村区人大干部王瑞说。
现在,魏方业仍是一个没有休息日的人,大年初一他都要去单位上班——义务为单位收发和派送报纸。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骑自行车到单位也就7点钟,他能把单位三班倒值班的保安见齐了。
有人说,报纸晚送一点没关系,魏方业却并不这么认为,“看不看是别人的事情,但送不送是我的事情,我不能把党的声音压在我这里。”他一脸坚决地说。
每天上午11点半左右分发完报纸,到下午,魏方业就要为播新闻做准备了:读报、摘抄、编辑,上了年纪,他做这个工作并不容易,常常要耗去一两个小时。为了播新闻、解读新闻,魏方业还储备了各种知识,这些年下来,服饰、节气、博物等五花八门的资料汇集起的文件夹他整理了一大摞,难怪山东淄博毛巾厂的一位王姓工程师称他为“百科全书式的讲师”。
虽已步入古稀之年,退下来也有许多年了,可魏方业依旧忙碌,每天在单位和家之间要骑车往返4次,准备播新闻更是劳心费神,但他始终不觉辛苦,反倒觉着“每天做些事情,感到快乐”。
【镜头三】
“退休了为什么不休息休息、享享福?”记者问。“我这就是休息,就是享福呀。”魏方业用右手轻拍了一下桌子,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最近,魏方业正在整理刑事诉讼法的材料。他说,今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了很多地方,打算给大家讲讲。播“新闻30分”的时候,曾在区人大法制信访室当过主任的魏方业,没少做普法的事,曾先后为群众提供了4000多人次的法律咨询、5000余件法律资料。
在群众心中,多年坚持做小事的魏方业是大师,是有文化的能人,可在家人看来,“我是个指不上的人”,魏方业坦言。
水泥地,一套90年代流行的黄色木质沙发,一张茶几,柜子上再摆台电视,魏方业家的客厅里也就这几样家当了,而这个家其实也颇来之不易。早年单位福利分房,魏方业觉着自己家的条件算不上最艰苦的,所以一再谦让。可谁知,这一让就让到了退休的时候。眼看马上就要退休了,仍没有分到房子的魏方业自己也开始犯愁了。后来,在单位领导的协调下,赶在退休的当口,他终于分了一套房子。
“抱怨过你父亲吗?”记者问正在给魏方业做饭的三女儿魏丽红。她先是眼圈一红,泪花在眼眶中打转,后来又深吸了一口气,沉默了一会儿,说:“有啥可抱怨的,打我记事起,俺爹就不着家,都习惯了。”
其实,患有心脏病的魏方业一直让家人放心不下,可他的心却始终惦念着那些听众。魏方业说:“群众有需要我就去做,工作能退休,党员不能退休啊。为人民服务,党章里都写着了,咱干不了大事,还干不了小事吗?只要没人撵我走,我就一直播下去。”
记者手记
采访时,魏方业说,他现在每天抄一抄、播一播、走动走动,不仅时间过得快,还能锻炼身体,给大家播新闻的事情,希望记者“别只往大了说”。老人的朴实溢于言表,但20年来,他把别人眼里费时劳力的播报看作乐事,一直坚持下来,说到底,还是为了服务群众。
“我这就是享福”,魏方业的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仔细想想,这句话其实暗含一种貌似久违的价值判断:付出是幸福之源。确实,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我们可能太过看重获得、索取,而忽视了奉献。实际上,能使人生的意义变得更加厚重的,惟有奉献,而非索取。
退休了要做什么?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好?魏方业以他20年风雨无阻的行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选择,而事实上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奉献,比如资助贫困学生、投身公益事业。只要经常能为他人、社会做点有益的事情,相信我们也定会和魏方业一样,收获那份与众不同的满足和愉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