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村支部书记3年了。修村村通水泥路时,我把村路拓宽了,村民都赞成。可过后,有人说我没有按程序履行手续。我为村民办事,咋还有错了?现在好了,县纪委出台了‘流程图’,我可以照着‘图’放心地去干,就不会犯毛病!”通化县东来乡河南村党支部书记隋凤利,指着村部墙上的“农村党风廉政规范化建设制度流程图”,侃侃而谈。
通化县“农村党风廉政规范化建设制度流程图”的出台,是全县农村党风基层廉政规范化建设的一个部分,更深层次的内涵远不止这些。
有了办事程序,村干部操作方便了,村民一看就懂了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农民参与建设、参与管理的能力不断增强,对知情权、选举权和参与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然而,有的乡镇、村存在着规章制度落而不实、村务监督形同虚设、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暗箱操作,以及个别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不正等问题。
去年初,通化县纪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预防为主、惩防并举,制度化管理、规范化运作、程序化制约、系统化发展、整体化推进的工作思路。去年9月,县委出台《农村基层党风廉政规范化建设实施办法》,选择涉及农村“三资”管理、村务公开、民主议事等16项重要制度,制作了制度落实流程图,对制度落实的每个环节都加以明确,细化了操作程序。同时,对其中10项制度制作了详细的规范化操作文本,用来记录实施操作程序和过程,突出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规范化建设的“科学性、实效性、操作性”。通过试点,全县15个乡镇、1个开发区、160个村,都按照《实施办法》的规定,将制度流程图公布上墙,按照统一规定的程序办理事务,填写统一格式的操作文本,干部操作简便易行,村民看得懂、看得明白。
记者感言:落实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再好的制度如果仅仅停留在会上、嘴上、纸上,就失去了意义。通化县抓农村基层党风廉政规范化建设,没有成为“一阵风”和“有花无果”的面子工程,体现了想落实、敢落实、能落实的精神。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需要有这样的“落实精神”。
有了“流程图”,村干部办事清楚了,村民办事明白了
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条线。许多农村的规章制度能不能得到贯彻执行、执行得咋样,备受农村广大群众的关注。看到“流程图”的办事程序后,村干部深有感触地说:“以前这些要求,文件上、制度汇编上也有,就是没时间看,有的还弄不懂,有的执行起来还跑偏。这回不用怕了,再大的事儿,都可以照流程去做了,不用担心哪个事做得不好。”在村民看来,村里有啥事,照‘图’一看,什么都知道了,以前不理解的也明白了。
把握制度制约,就是解决村干部揽权问题,让村干部有章可循。实施规范化管理,上有乡镇党委、纪检委的监督,下有村党风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和村民代表的制约,既维护了集体和群众利益,也保证了干部不犯错误。
通化县大泉源乡新胜村有490户、1600口人,多年来一直未用上自来水。今年,村干部协调县水利部门,争取到项目资金40万元。该工程所需设计费3万元,损毁道路、围墙等补偿费2万元,这部分费用需要村里承担,同时还需要村民出些义务工挖管道等。按照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程序,该村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对自来水建设进行研究讨论,充分征求村民代表的意见,并让他们到群众中广泛宣传。结果,群众都认为出义务工理所当然,没有产生疑义。村支部书记兼主任方威说:“我上任3年来,村里没有上访的。我的主要体会就是凡事讲民主、讲公开,大事小事合计着干,群众有意见有想法让他们在会上说。”
记者感言:遵守程序就是遵守制度。当然,熟悉程序流程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有的干部反映弄懂程序流程太麻烦。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村干部尝到了甜头,普遍反映工作有了抓手,用起来得心应手。
有了全面真实的公开,村干部心里踏实了,村民心里亮堂了
实施规范化运作之后,像低保金发放、工程项目发包、集体资产处置等村务,按照程序流程的规定,都必须实行公开。全县乡镇普遍实行了“三级联批一公开”的理财制度。各村的财务支出先由民主理财小组严格把关,确保各项支出真实、合理、手续完备。超千元的大额支出,在农经站审核的基础上,还要报乡镇政府分管领导批准。民主理财小组对村财务支出每季度公开一次,重要支出随时公开。大到项目的发包,小到10元钱的支出,都让百姓看得明明白白,村干部也不必再受怀疑、猜测了。
快大茂镇民政助理刘恒春说:“以前低保户里‘人情户’、‘照顾户’比较多,有些真正困难的没有选上来,老百姓意见比较大,上访的也多。现在是经过两次会议评选、村民代表打分、公示、考核,公正、公开、公平了,老百姓的意见也就没有了。”
大泉源乡新胜村村民代表温成江感慨地说:“以前,代表也不开个会,就选举的时候才把俺们召来。俺们老百姓上访,有好多时候都是因为村干部工作没做明白,什么事都掖着藏着,不让俺们知道,就算没有猫腻也让我们犯嘀咕啊。这以后重视了,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开会,都和俺们合计,都让俺们代表知道,大家伙心里当然透亮了。”
从去年到现在,全县党风监督小组对村集体收支、决策等提出质疑56次,理财小组否决不合理支出220多笔、130多万元,因村民代表不同意而没有形成的集体决策50多项。全县有29名村干部被诫勉谈话,有26名群众满意率低的村干部被调整。
记者感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有了公开,才便于群众监督。有了群众的真正监督,也就离公平、公正不远了。群众满意,干部舒心,是纪检监察工作要达到的最佳效果。(董亮 侯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