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廉政文化“六进”为目标,努力实现廉洁教育全覆盖,初步建立了以科学的廉政理论为指导,以完善的制度为支撑,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廉政文化活动为载体的廉政文化建设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
充分认识廉政文化的主流性特征,努力构建廉政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廉政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价值观,是一种被大众普遍接受的主流文化,必须依靠社会主导力量来推动。为此,湖北省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廉政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集聚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领导机制。湖北省成立了廉政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和反腐倡廉建设总体规划之中,与经济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出台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的具体实施意见,明确廉政文化“六进”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举措,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分析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推动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加强监督检查,健全考核机制。按照“五有”(有领导机构、有方案制度、有教育载体、有特色活动、有档案台账)标准,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检查考核。实施“三个纳入”,即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源头治腐目标责任制和委厅机关目标责任制考核,做到季度通报进度,半年组织交叉检查,年终全面考核。对工作不力、进度迟缓的地方通报批评,情况严重的追究领导责任。
准确把握廉政文化的社会性特点,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
坚持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深入开展廉政文化示范点创建活动,制订出台示范点创建标准。命名一批省市两级廉政文化“六进”示范点。针对廉政文化“六进”不同特点,加强分类指导,及时总结交流推广示范点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发挥示范点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提高全省廉政文化建设水平。
突出地方特色,创作文艺精品。实施廉政文化精品工程,努力打造出一批内涵丰富、形式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作品。认真编撰《廉政文化在中国》(湖北卷),展示廉政文化建设成果,总结廉政文化建设经验;积极参与“扬正气、促和谐”廉政公益广告创作评选活动,创作作品600余件,《三清汤》、《不贪是个宝》等6件作品在中央纪委评选中获奖;以省纪委自办案件为题材,拍摄警示教育片《辉煌中的跌落》等,组织党员干部观看,开展警示教育;创编反腐倡廉题材大型现代汉调剧《但愿人长久》,在全省巡演30多场;举办《廉政之光》大型文艺晚会,组织廉政节目汇演。与此同时,全省各地充分利用民间艺术形式,开展一系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廉政文化活动。如“全国漫画艺术之乡”———安陆市组织创作廉政漫画;中国谜语村———宜都市青林寺村,组织村民创作廉政谜语,编写《廉政乡音》谜语集,在村口竖起81块廉政谜语刻石,形成一道独特的廉政文化景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创新土家族民间舞蹈“肉莲湘”的演出方式,在其中加入精心创作的廉政歌词,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光彩。
扩大信息传播,营造浓厚氛围。一方面,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省纪委会同省广电总台在公共频道开办“荆楚廉政”专题节目,先后推出了廉政资讯、勤廉风采、专题报道等子栏目,目前已制作播出100多期,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引起较好反响。紧密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湖北日报》开办“情系民生,勤政廉政”、“树立优良作风,促进科学发展”等专栏,刊发心得体会、理论文章、新闻作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党风党纪、廉洁从政、艰苦奋斗教育,大力宣传勤政廉政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扩大先进典型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新兴媒体的作用。精心打造省纪委门户网站———楚天廉政网,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开辟宣传教育、廉政文化、勤廉风采、廉政之声等专栏,促进了廉政文化的传播。
着力突出廉政文化的实践性特色,不断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
打造研究平台,加强理论研究。湖北省注重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湖北高校众多,人才密集的有利条件,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成立全省反腐倡廉理论研究基地;紧密结合廉政文化理论工作者的理论优势和实际工作者的实践优势,成立全省廉政文化建设研究会;大力发挥监察学会的作用。紧紧围绕反腐倡廉的时代特征,紧贴反腐倡廉工作实践,着眼于营造良好党风政风,立足湖北历史文化实际,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产生了一批理论和实践成果,增强了廉政文化建设的前瞻性、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挖掘廉政资源,创新载体建设。利用湖北丰厚的历史、文化、科教资源,建立反腐倡廉传统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历史教育基地、文化教育基地、干部培训基地、反腐倡廉理论研究基地等六大基地,初步形成了历史、传统相衔接,正面、反面相对照,文化、理论相融入,教育、培训相结合的具有湖北特色的反腐倡廉教育体系。其中鄂豫皖革命历史纪念馆反腐倡廉传统教育基地和中共五大会址反腐倡廉历史教育基地入选中央纪委首批50家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各地也相继建立了一批廉政基地,如十堰市依托道教圣地武当山建立道廉文化教育基地,挖掘道教文化中的廉政资源,对党员干部开展廉政教育。
培育文化品牌,集聚品牌效应。倾力打造宣教月活动品牌。连续11年开展湖北省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每年明确一个主题,由省委主要领导作动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几项主题教育和廉政文化活动,实现廉政文化建设常态化。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开展“一地一品”廉政文化品牌创建活动。武汉市着力打造“清风”品牌,连续几年开展“清风作伴”廉政短信征集评比、廉政小品比赛、廉政诗歌创作比赛暨诗歌朗诵晚会、读书思廉活动,提升了廉政文化建设品位,扩大了廉政文化影响力。随州市深入开展“百千万”活动,精心组织炎帝故里“百廉图”全国书法大赛,征集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作品3058幅;创作反腐倡廉千字文,认真开展学习反腐倡廉千字文活动;广泛开展万名党员干部廉政承诺活动,增强了反腐倡廉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