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浠水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 欧喜安
| 去年以来,湖北省浠水县针对部门职能分散,群众办事不易的情况,以创建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体系为载体,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全面实现“政务超市”全县连锁,切实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便民服务。去年一年,全县三级便民服务机构办理各类事项4797件,办结率100%,平均提速约25%,群众满意率较之以往提高17%。
三级联建,打造民生服务网络。按照“抓龙头、强躯干、延触脚”的工作思路,强化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建设。一是全力抓好县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全县34家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全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对外提供窗口服务。明确各单位主要领导为窗口服务第一责任人。各单位窗口受理报件后,由分管领导签署意见,交由职能机构承办,窗口负责全程协调督办,涉及到几个部门联办事项,实行首问责任制和跟踪问效制,避免“踢皮球”的现象发生。凡是即办事项,全部当场办理回复;凡是单个部门办理事项,7天内办结;涉及到多部门联动及需要上级机关审批的事项,按法定期限办理到位。二是大力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全县13个乡镇全部建起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 19项硬件和16项软件完备的乡镇便民服务大厅。出台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制度》,规定乡镇便民服务厅主任由乡镇纪委书记兼任,国土、计生、民政等7个授权到位的部门先期进驻,并根据“三农”工作的实际设置服务事项,整合服务窗口,完善服务功能,提高便民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积极探索村级便民服务室建设。去年以来,按照每个行政村有一间不少于20平方米的服务室、一块服务牌、一套服务制度、一本服务记录、一台电脑等“五个一”标准,推进村级便民服务室标准化建设。认真遴选代理人员,加大对村级代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代理人的业务素质,强化对代理人的管理,提高为村民代理、代询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办事不出村的要求。
三网融合,构建民需便捷通道。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网络、电子监察系统和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三网融合”。首先,推动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平台耦合运行。全县34家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共320件行政审批事项按流程、项目全部录入系统。在每项流程的关节点,均设有政务办理和行政监督的双向通道和并行入口,实现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的全程并轨运行,确保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同步跟进。其次,推动行政服务视频监控平台建设,将视频监控契入电子监察系统,将县行政服务中心、招投标管理中心、12家乡镇便民服务厅及相关村、社区、单位办事大厅纳入视频监控之中,让实时监控为便民服务提供伴随保障。三网融合为便民服务打造了一张立体效能监督网,使权力运行“上下有界限、行使有依据、全程被公开、处处留痕迹、时时受监控”,构筑起便民服务的“高速路”。
三措并举,提升民利保障水平。推进以制度建设为龙头,教育示范和科技引领为驱动的“1+2”便民服务执行力模式建设,全力治理“庸、懒、散”,切实提高服务效能。一是结合农村基层便民服务工作实际,创新目标管理,建立健全岗位职责、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和问责制度等相关制度。设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考核台账,制定客观公正的奖惩措施,初步形成工作人员准入、培训、监督、考核、激励和淘汰等6大项工作机制,有力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效。二是狠抓教育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每年组织两次县乡两级服务中心人员集中培训。结合工作岗位要求,重点对岗位职责、服务标准和服务态度进行强化培训,并开展岗位所需的计算机网络运用、电子政务等科目的专门培训,提高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依法依规、科学高效的办事水平和公平公正、热情周到的服务作风。三是抓科技应用,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在工程项目建设、农村“三资”管理和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等群众关注的焦点领域,开发了国库集中支付、电子招投标和“三资”电算化管理 “三大电子平台”;在资金、项目、资产资源等基本经济要素管理方面,建立了土地利用数据库,工程项目数据库、资产资源数据库“三大基础数据库”,并利用“网上政务系统”将“三大平台”和“三大数据库”串并在一起,与省市有关部门相互对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目前,全县县乡涉农行政审批事项基本实现了网上受理、网上办理和网上审批,有力促进了服务方式的创新,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作者系湖北省浠水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