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日从贵州省政府纠风办获悉,该省在全面推行涉农资金备案、公开、跟踪督查和责任追究等一系列重大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贵州省涉农项目资金监管系统”,实现全程留痕、全面监管。
贵州省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2010年,全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6.19%,高于全国15.9个百分点;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达216万,低收入贫困人口达465万,分别占全国的20%和14.3%。2009年以来,全省共投入涉农资金792.97亿元,其中中央下拨资金595.78亿元。自国家提高扶贫标准后,贵州贫困人口增加到585.4万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各级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的支持。如何管好用好强农惠农资金,该省采取“制度+科技”手段,有效破解监管难题。
以软件为支撑建立备案系统,实现监管科技化。在电子备案系统软件开发中,坚持以资金安全为根本,以科学规范为标准,以结构合理为重点,以便捷高效为目的,建立由涉农项目管理、举报信息管理、项目监督监察、数据统计、系统设置5个模块构成的“涉农资金备案系统”。将涉农项目名称、实施地点、项目负责人、资金数量、资金到位数、项目工程进度、项目照片等纳入系统管理和监督。系统具有八大功能:利用录入分解功能进行备案,利用电子地图功能实现终端查询,利用统计分析功能进行数据管理,利用逻辑校验功能验证数据准确性,利用短信督办功能进行预警督办,利用查询举报功能发现存在问题,利用电子考评功能考核各单位监管绩效,利用网上公示功能公开项目信息。通过系统设置,实行层层备案、层层分解、层层监管。纠风、财政、发改、审计等部门主要监管管辖内各级涉农部门是否全面及时备案和分解,项目资金是否安全运行。涉农部门负责分解上级下达资金,录入本级下拨资金,对下级部门实施监管。基本达到了布局科学化、功能多样化、手段智能化、内容专业化,实现了对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2011年,该省涉农专项资金备案321.2亿元。
以网络为载体建立公示网站,实现公开信息化。为进一步扩大公开面,提高社会监督效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贵州省涉农资金公示网”。网站设立“涉农新闻”、“政策法规”、“警钟长鸣”、“举报邮箱”、“举报电话”、“涉农项目公示”等多个模块。“涉农新闻”主要登载近期涉农资金监管情况;“政策法规”主要公布各级制定的强农惠农政策;“警钟长鸣”主要曝光被查处的涉农资金典型案件;“举报邮箱”和“举报电话”主要收集群众对涉农项目和资金的投诉举报;“涉农项目公示”板块为9个市(州、地)和省直涉农部门提供项目和资金公示平台,工程类项目公示到点,补贴补助类项目公示到人。为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探索建立“直通百姓互动平台”,利用发送手机短信方式将强农惠农资金备案信息告知群众查阅,群众再以短信方式将意见、建议或举报、问题反馈到信息平台,实现了高效互动。一些乡镇和村设立了电子显示屏、触摸屏,向群众公开有关强农惠农资金信息,进一步丰富公开载体,拓宽监督渠道,强化综合监管。
以制度为保障建立运行机制,实现运行规范化。建立由涉农主管部门和市(州、地)综合监管体系。如:毕节地区制定了四级涉农资金备案、公开、抽查、核查、联席会议、责任追究、审计等七项制度和网络监管系统考评办法,形成了涉农资金电子网络监管的配套制度体系。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涉农主管部门作为“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系统和专项检查制度,重点对资金使用、项目进度、工程质量等实施日常监控。纪检监察机关和纠风、发改、审计等综合监管部门,重点督查各级各部门在涉农资金监管中的履职情况及项目落实情况。对各级各部门备案和管理情况进行责任追究。仅2011年,就纠正和整改违规问题174件。(黔 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