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1991年大学毕业时,当时年轻气盛、志向远大、踌躇满志的我,放着安置好的行政部门不去,应聘到满以为前程大好、可以充分施展自己抱负的我县一家中法合资矿泉水公司任董事长秘书。本想在该公司有番大作为,可是因为管理不善和其他种种原因,曾一度炙手可热、知名度很高的公司成立仅六年就轰然倒闭,国家数千万的资产付之东流,留下的只有心疼、遗憾和重新就业。
199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县纪委招录纪检干部,对纪检工作懵懂的我只知道纪委是查处党员干部的,其他的一无所知。赶忙借了几本纪检方面的书籍苦读,临时抱佛脚,可能是自己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吧,从此与纪检结下不解之缘。
初来乍到,熟悉业务是首选,我被分到最能锻炼综合素质的案件检查室,当时的室主任是位40多岁的老纪检,姓温,但他的性格却不“温”,秉性耿直,心直口快,嫉恶如仇,又热情豪爽。上班第二天,因为人手紧,经临时培训,我就被安排和其他两名同事出去办案,因为第一次参与,我只负责做笔录,毕竟年轻,脑瓜子反应还算快,初步可以判断出来哪些是需要记录的,手底下也迅速,第一份笔录就得到温主任的表扬,激发了我对纪检工作的兴趣、热爱和信心,随后我更加投入的工作。不断的在工作中汲取知识,充实自己。在老同志的传帮带和同事的帮助下,我逐步掌握了案件查办程序、谈话技巧、取证等业务能力,学会撰写调查报告和其他相关办案文书。由于在办案中善于思索,善于总结,当年就完成了一篇调研论文《“两规”“两指”是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的有力武器》,并在全市反腐倡廉理论研讨会上获得一等奖,成功的喜悦不言而喻。以后,又相继到办公室、监督监察室、宣教室锻炼,较为全面的了解了纪委工作的职能不是单纯的查处,主要是以预防为主,保护、教育干部。
作为案件检查人员,经常会遇到突发问题,需要马上组织调查,通信不畅肯定会延误时间。我记得是99年后半年,纪委克服资金困难,给案件室的人员配备了BB机,双排汉显,在当时算是很先进的。那个高兴劲啊,好像过大年一样。要知道,在没有手机,只有个别有钱人使用大哥大的时代,BB机当时很时兴,价格也很高,相当于现在一部中档手机的价位。BB机的配备,也充分显示了领导对案件检查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后的几年,我县的案件检查工作始终处在全市前列,每年的案件数在100件以上,曾经受到省纪委表彰。
回想当初刚到纪委工作,办公室非常简陋,一张旧式的办公桌,坐上还显摇晃的椅子,一对有点倾斜的老式沙发,没有办公电话,没有手机,没有电脑,8个科室只有办公室一部电话,打电话经常需要排队,来电话了,通讯员满楼道喊人:某某,接电话。小车也只有两辆,主要是两位领导使用。所有材料必须手写,一遍遍的修改,一遍遍的誊抄,工作量大,又浪费时间,耗费纸张、消耗体能。
到纪委工作的第三年,也就是2000年以后,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机关的办公设备逐步改善,各个办公室安装了电话,粉刷了内墙,更换了办公桌椅,单位增添了三辆小车,机关面貌大为改观。近几年,我国高科技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停留在手写材料、单纯从报纸上获取信息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办公 覆盖面越来越大。07年,纪委各科室安装了空调、配备了电脑,并连接上互联网,一点击,天下大事尽收眼底。
08年初,县纪委又开通了同州清风网站,为我县的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宣传新平台。作为网站的管理者,我倍感责任重大,精心浇铸网站,不敢有丝毫懈怠,耕耘终于有了收获,不懈的努力也获得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网站点击率不断攀升,我从中也收获了倍多的骄傲与满足。
十年磨一剑,十年前,正当而立之年的我跨入了纪检监察这片净土,从此便在这片净土上精心耕作、磨练,小心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勤奋敬业,踏实肯干,务实进取,生怕玷污了纪检干部的名号。已届不惑之年的我目睹着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目睹反腐倡廉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个个高官落马,纪检干部的责任也更加艰巨;目睹纪委机关办公设备不断更新,不断趋于办公自动化,办公环境逐步彻底改善,工作的心情也愈来愈舒畅。十年来,自己慢慢从门外汉趋于成熟,到今基本可以胜任科室主任的工作,可以说是纪委成就了我。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钟爱纪检,我深感自豪!(张新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