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神道有灵应识我,去时还是来时贫。”这是河南信阳州州长胡寿安,任满离职时按当时的规矩到城隍庙辞别城隍神时所作的《任满谒城隍神》诗。只有那种在老百姓眼里,能为民作主、替民办事不贪赃枉法的清官廉吏,才会扪心自问:“不愧苍天不负民”。也只有这种官才能做到“去时还是来时贫”,并以此自慰和自豪!记得清代名人戴远山赠给在外做官的友人一副对联说:“诗堪入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我想,若将此联转赠给胡寿安也是很恰当的。为官者“能贫”,虽手握大权,却甘于清贫,不为世俗的观念所动,具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为官的“官德”,这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称颂。
曾任兵部侍郎的于谦作的《入京》诗则道:“绢帕蘑菇与线香,不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在他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时,官场腐败,大臣进京,无不带上重金厚礼去进行贿赂,惟于谦不随波逐流。他每次进京,什么礼物也不带。有好心人劝他:“你不带金银,也应带点土特产去送呀!”他举起袖子笑着说:“谁说我没带东西啊?你看,不是有两袖清风吗?”由此,便有他那千古传诵的《入京》诗。想想于谦,铮铮铁骨、巍巍丈夫,超然脱俗,何等潇洒!
李汰在朝为官,很受皇上器重。有一年他被派到福建去当主考官,开考的前天晚上,先后去了两个考生送礼。他劝他们把银两拿回去,别把精力用在歪门邪道上,好专心去考试。一个考生却说:“我来时谁也不知道,任何人都没看见,收下无妨。”李汰当即严加斥责,并连夜题诗一首,贴在考场的大门口。诗云:“义利源头颇识真,黄金难换腐儒贫。莫言暮夜无知者,怕是乾坤有鬼神。”第二天考生进场时,就都看到了上面这首诗。诚然,暮夜拒贿,并非李汰一人。据《后汉书》载:东汉时杨震任东莱太守,他路过昌邑时,县令王密携带黄金十斤贿赂,也说“暮夜无人知”。但杨震毫不心动,坚决拒收并驳斥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无人知?”不论是杨震,还是李汰,作为封建社会的官吏,能大义凛然,守住自己心灵的防线,在诱惑面前不心动、不失节,是难能可贵的。
“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定教沉在碧波间。”明宣德(公元1426—1435)初年,任贵州巡按的吴纳,清正廉洁,执法严明,深受当地人们爱戴,也深受朝廷重用。离任返京途中,贵州三司派人追到夔州,送黄金百两,被吴纳拒收,还在礼盒上题了这首诗。古人有云:“拒礼就是拒祸”。吴纳远离“赃私”,也就远离了祸殃,如此,也就注定他不会“沉在碧波间”了!
明朝宗室朱载育曾作过一首劝人不要贪婪无厌、欲壑难填的规劝诗:“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乏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无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量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想与神仙下象棋。玉皇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好,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到了天上还嫌低。”这首规劝诗被人称为“十不足”,广为流传,发人深省。
记得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做山东潍县县令时便具有“衙斋静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忧民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共产党人,比起古代官吏,更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廉则一心为民,默默无闻奉献。
似上述廉政范例不胜枚举。“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我想,上述的古代诗联是值得我们每个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深思,从而引以为鉴,加强自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