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前就计划去漠北看看,推掉了许多事情,这个假日终于成行,和几个朋友一起去畅想。
(一)
早上起来,背起行囊,吃过早餐,开车自驾游,这次准备去内蒙的鄂尔多斯看看,然后倒着回来,看看沿途的风光。
车子在京昆(西禹段)高速上飞驰,秋季的渭北高原,在秋得感染下,玉米笑的列开嘴露出黄牙,胡子都发黄了,叶子在风中摇曳,莎莎作响,好像在开庆功会,今年玉米又是一个丰收年。苹果泛着红红的笑脸,从车窗向外看,像和我们做迷藏一样,时隐时现,好像一个调皮的小姑娘在戏耍。打开车窗空气中散发这淡淡的清香弥散在车内,让人心旷神怡。伴着车内凤凰传奇组合的音乐,吸着新鲜空气,哼着曲调,也算是一种消遣的心态吧。大约一个半小时,车子沿西安绕城高速转向了包茂(包头----广东茂名)高速,这条路上的拉煤车相对多点,车速缓了下来时速70码左右。这样也好,能仔细看看路边的景色。车进入铜川境内的时候,路边特殊的房子引起了我的好奇,房子墙体白色瓷片,屋顶却是藏蓝色,在绿色掩映中倒是一种让人感觉天地合一。近几年政府号召退耕还林,山体上披上了一层绿装,偶尔间夹杂些红的枫树,黄的杨树,给这绿色增添了几分秀色。车子在峡谷中起伏而动,倒像在童话世界之中。突然,在一处山巅上,用黄色的线条做的五线谱,上浮----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是著名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的诗句。诗句告诉我们,车子驶出了铜川,进入延安地盘了。看看表,已经下午三点了,在黄陵服务区吃饭,短暂的休息,继续北上。近几年,延安榆林石油煤矿的开发,路两旁高楼林立,我91年去过延安,从记忆里打捞过去的情景,看着曾经的路段和地名,记忆模糊了,也不知道是我记忆太差还是变化太大,一幅新的图画在眼前晃荡,在大脑中重新组合,留下新的信号。
太阳公公转了一天,渐渐的隐藏到西山后面去了,夜幕降临,整个路面在灯光的照射下像一个隧道,大约晚上8点左右过了榆林,这时候路上的车辆也少了,路好像是我们的,一个朋友飙车,车速达到了180码,这时候才体验到什么是风挚电驰了,一位年长的朋友提醒,注意安全,车速才常规行驶,一天的车内行程,有的人已近迷迷糊糊了,10点左右,进入了内蒙古的鄂尔多斯,晚上的塞北,温度相对较低(10度左右),简单的洗漱,接待的朋友在内蒙风情烧烤店宴请我们,看着蜡黄的烤全羊,一股清香沁人心脾,内蒙喝酒和内地不一样,没有小杯,大杯喝酒,大口吃肉,草原民族的豪爽在餐桌上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左三杯右三杯,这样下来喝的晕晕乎乎,在醉意朦胧中结束了一天的行程。
鄂尔多斯的夜静悄悄,躺在床上,放飞思绪,进入梦乡------
(二)
嘀嘀的手机闹铃声把我从美梦中拉了回来,掀开窗帘一束阳光从楼外挤了进来,站在八楼,远远望去一个美丽的城市展现在我的眼前。鄂尔多斯(蒙语众多的宫殿,看来远古的时候,也是草丰牛羊成群的地方)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因为一句广告语------鄂尔多斯羊毛衫温暖全世界,而闻名于世。近几年开发煤田和天然气,全市人均DGP超过香港,位居全国第一。吃过早点,车览市区,街道宽阔,干净整洁,绿树成荫,鸟儿飞舞,花草鲜美,高楼林立,欧式中式建筑间隔布局,好似格林童话世界,远看鄂尔多斯,犹如镶嵌在沙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离开市区,直奔今天的第一站,响沙湾风景区。响沙湾座落在鄂尔多斯西南的库布其沙漠中,居中国沙漠的东端,可谓大漠龙头。响沙湾沙高110米,沙宽无际,地势呈弯月状,形成一个巨大的沙山回音壁,风吹沙响,奏出一曲动人的乐曲,因为沙子会唱歌,而得名响沙湾。我乘坐缆车,在高空鸟瞰大漠,沙漠在蔚蓝的天空下泛着金光,风吹过的沙漠,形成了许多小梁,犹如上帝在这里晾晒金元宝,熠熠发光,让人感叹荒漠中的一丝惊喜。沙梁上成群结队的游人或滚、或爬、或挖、或溜,有的干脆脱掉鞋子,胆大的只穿点衣服,戴个墨镜,仰望蓝天,享受着日光浴。我们同行的,大家在沙上戏耍,这个时候没有年龄的界限,玩垒城墙,玩沙雕,打沙仗,扔掉了办公室里那份严肃,俨然一个孩童,在沙上玩的不亦乐乎,大呼小叫,笑声彼此起伏,整个景区,认识的不认识的,互看滑稽的沙上游戏,送去微笑,其乐融融,蓝天下白云间,一幅天人合一的大写意。
景区还开发了沙漠探险、骑骆驼穿越、跳伞、打靶项目。还设置了鄂尔多斯歌舞、沙漠篝火、鄂尔多斯婚礼习俗参与表演、特色美食品尝。参与这些又会让人体验少数民族“歌海舞乡”酒不醉人歌醉人的境界。
不知不觉太阳西斜,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响沙湾。
车沿包茂高速南下,大约4点左右的时候,到了今天的第二站,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 是蒙古民族历史文化圣地,祖国民族文化遗产。它位于鄂尔多斯南部伊金霍洛旗东南25公里的甘德力草原上(伊金霍洛---蒙语帝王陵园的意思)成陵总面积5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整个陵区有四部分组成,牌楼、雕塑、陵园展厅和祭祀台。展厅由三座蒙古包式相互连通的宫殿组成,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别具匠心的建筑造型气势磅礡,雄伟壮丽。
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生于公元1162年,经过多年征战,统一了漠北草原部落,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 尊号“成吉思汗”蒙语意味“像大海一样的领袖”1227年成吉思汗征讨西夏时死于军中,时年66岁。如今西方很多崇拜者称其为“全人类的帝王”。其实我们现在参观的只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真正的陵墓现在还是个谜。
在展厅,参观了记录成吉思汗创建和迁徙发展的全过程。跟着导游的讲解,仿佛看到了那远古草原上 的一股铁骑。溯蒙古远征军团的进军路线,去感受他一生无与伦比的辉煌。到成吉思汗去世时,他统治着 从太平洋到黑海的一个四倍于亚历山大帝国,两倍于罗马帝国,比今天的除俄罗斯以外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大的帝国,到1300年,蒙古人又加倍了成吉思汗的征服,地域扩大到了朝鲜、巴基斯坦、伊朗、土其耳大部、高加索地区(今天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乌克兰以及半个波兰。那个时候,在蒙古人眼里,只要把马匹照料好,马蹄就可以踩在任何地方,任他们为所欲为。
昔日的辉煌,曾经给一个伟大民族以自尊和荣誉。而今在蒙古大草原上无数的蒙古人依旧在演绎他们的生活和创造,依旧为这个喧闹浮躁的世界续写新的篇章。一如他们的祖先一样生生不息在这片辽阔的大草原上。当世界本身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后,他们的影响还将长期存在。游牧人创造的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将继续并将永远影响着人类的历史进程。就像一口钟的振荡声一样,在停止敲击后,我们仍可以感觉到它。
···
(三)
早晨起来,品尝了榆林的小吃羊杂碎,觉得味道不错。陪同的朋友说今天安排的景点比较多,很辛苦呀。呵呵,只要能多看,辛苦点没有什么。出了榆林城4公里,便到了位于红山之颠的镇北台。说起万里长城,人们自然会想到东有山海关,西有嘉峪关。中间有什么呢? 万里长城有三大奇观,那就是山海关、嘉峪关和镇北台。这镇北台就是长城中间段的代表,素有“东有山海关,西有嘉峪关,中有镇北台”、“镇北台连着八达岭”之说。镇北台作为万里长城上规模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之一,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它以山体为座,控南北之要冲,成为冷兵器时代的兵家必争之地。长城在镇北台的东西两边延伸出来,环绕红山,控南北咽喉,锁长城要口,巍峙于毛乌素沙漠之边,俨然是一座巨大屏障。 站在今天的镇北台上,思古幽情油然而生,一幅幅历史画面会依稀浮现:边塞高台、孤城、羌笛、胡笳、风沙、寒云、南去飞雁……这一切都是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的。一首首曾经读过但没有太深感受的诗句会飘荡过来:岑参的“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昌龄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恍然间,一个个历史人物跃然眼前:蒙恬长城脚下书狼毫,霍去病饮马翰海缀战袍,看见哥舒翰横行戈壁屠石堡,范仲淹经略陕北逐元昊。
战争最终是要结束的,和平必然要到来,镇北台就见证了历史。当战争成为远去的背影,民族和睦相处,蒙汉互市一派繁华。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盛景,在雄台高耸、军卒肃立、旌旗招展、刀戟林立的肃穆场面下,蒙古牧民赶着牛、羊、驼、马和驮着各皮毛,各地汉族商人携带大量布匹、绸缎、盐茶、烟酒从四面八方也来到红山市。这里牛羊成群,帐包鳞次,驼叫马嘶,人声鼎沸,一派繁忙贸易景象。清初文人杨蕴在《镇北台春望》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关门直向大荒开,日日牛羊作市来,万里春风残雪后,游人指点赫连台。”历史都成了记忆,战争和蒙汉互市也成了昨天。今天,站在镇北台远眺,东南方是片片林网农田,纵横渠道。西北方是一派塞外风光,长城远去,山峁和沙丘中是绿洲。历经沧桑的榆林城也成为因煤气的开发焕发出勃勃生机,迈入现代化的都市之列。
(四)
离开镇北台前往红石峡。
红石峡位于榆林市城北3公里处,距离榆林市区仅5公里。红石峡谷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峭拔雄伟。峡内玉溪河水流湍急,穿峡直达城西。两岸垂柳青翠,景色优美。古代驻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所以红石峡又是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从那些题字的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出榆林古时“九边重镇”的地位。此外,还可以欣赏到宋元时期的石窟艺术。运气好的话,赶上晴天,又可以留到傍晚,那么就可以一睹“红山夕照”的风采:夕阳之下如同晚霞一般绚丽的红石峡风光。这也是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红石峡的得名,一说是因山皆红石而来。又说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余于誉为副都御史巡抚延绥,驻榆林,凿石为渠,引水由西而下与无定河合流,定名“榆溪河”。渠成之时,夕阳东照,红石映日,分外耀目,名为“红石峡”。跟随着导游,也听到了许多美丽而凄切悲壮的故事,毕竟那是遥远的过去,今天的游人熙熙嚷嚷,满脸的喜悦,享受着这和平安详的生活。一个小时的游览,觉得意尤未尽,用相机记录了那美丽的景色。
(五)
沿途亲近了大自然,领路了大自然的神奇,看了远古的遗迹,感悟了历史的厚重。到了延安,这个以现代史为主的革命圣地,就是所谓的红色旅游。跟着导游抑扬顿挫的讲解,知道了枣园的的灯光,毛主席在这里写下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聆听了杨家岭的声音“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从这里发出,清凉山上山洞里《新华社》在这里成立。巍巍宝塔在抗日战争期间经历了日本空军40次的狂轰乱炸而巍然屹立,那书写的是威武不屈的民族魂。南泥湾那片赛江南的地方,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写生。那金黄的小米,让人联想起那小米加步枪战胜日寇强敌的英雄气概。滔滔不息的延河水,在向人们诉说那辉煌的历史···
看完景点,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陷入深思,红色旅游看什么,怎么看,我觉得,看文物看展览看史迹达到润心无声的境界。听故事唱红歌跳红舞达到神气合一。搞拓展访过去寻足迹去体验那个岁月,达到强体陶冶情操。让那种精神永远薪火相传。红旗永远飘扬。
(六)
说起西安大雁塔慈恩寺,大家都能记起唐三藏翻译佛经的事情,但提起玉华宫,人们还是很模糊的。其实铜川的玉华宫和唐僧有着一段神奇的故事。
玉华宫,位于陕西铜川市玉华镇玉华山而得名。玉华山山势较为平缓、舒张,鲜见峭崖陡壁,但四季景色各具特色。阳春时节,桃红李白,山花烂漫;盛夏之时,浓荫蔽日,凉爽宜人;秋日则红叶遍野,霜林如画;隆冬时节,山间砺岩之上冰帘垂悬,银装素裹,瀑下则处处玉柱耸立,堆脂凝霜,宛若梦幻般的冰雪世界。玉华山森林茂密,空气清新,夏季温度最高28°C,素有夏有寒泉,地无大暑之说,加之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很高,是天然的休闲避暑度假之地。美好的景色,纯正的自然环境,让初唐帝王在此建起避暑行宫,这就是玉华宫的起源。
跟着导游的讲解,知道了唐朝皇帝在这里曾经发生的事件。也知道了唐僧取经回来后在此翻译经卷。玄奘法师诞生于洛阳缑氏县一个宦官家庭,俗 姓陈,名袆。他10岁丧父,13岁度僧,他悉心钻研佛经,27岁西行取经,历经千山万水受尽磨难,从印度取回真经。他后来口述西行见闻,被改成神话小说《西游记》。取经回来后就在玉华宫翻译经卷,西安慈恩寺只是他讲经的地方。唐僧在此苦研经卷,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因病在此 圆寂。现在为了纪念玄奘,修建了玄奘纪念馆。从这里知道了唐僧为什么叫唐三藏”,藏,按梵文的原意是指盛放物品的筐箧,含无所不包、包罗万象之意。佛教借以用来概括全部佛经,近乎“全书”。正因为这样,“藏”成了佛教经典的总称。 因“藏”分经、律、论三藏,所以惯称“三藏”。也知道了什么是临时抱佛脚,其实古时候,没有建庙宇的地方,就在建有佛塔的地方雕刻佛脚,以代表佛祖,供善男信女膜拜,有求必应。后演绎为没有准备的人抱佛脚,以求佛祖的保佑。在这里我也看到了菩提树。这是扮演孙悟空的六小龄童为纪念唐僧而植。(“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所以菩提树也赋予了神秘色彩。游完玉华宫,领略了佛文化的精大博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