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荔无论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还是生日满月、宴请亲朋,只要是设席摆菜,总要上一道名菜,这就是带把肘子。大荔带把肘子,看时,型似卧龟,色泽枣红,使人赏心悦目。闻时,香醇入鼻,袭人肺腑,令人馋涎欲滴。吃时,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肘皮胶粘,令人回味无穷。其独特的色、味、香、型俱佳,可算是关中东府第一名菜。
传说在明朝弘治十四年,同州府朝邑县发了五级大地震,使朝邑县西部地区几千间房屋倒塌。百姓流离失所、叫苦不迭。消息传到朝廷,孝宗皇帝得知后,便派了一个钦差大臣来同州府调查灾情,安抚民心。岂知这个钦差本是一个游手好闲,不闻正事的贪官。来到同州后,并没有直接去朝邑县,而是只听了一下朝邑县令的汇报,便呆在同州城花天酒地,吃喝玩乐起来。同州知府心急如焚,但却不敢得罪这位钦差大人。便每天山珍海味变着花样招待着。而这个钦差早在京城吃腻了这些东西,便觉得一切都无味。于是把同州知府叫来,让做一些新鲜菜肴让他尝尝。这下可让同州知府作了难,十几天来,同州所有名菜佳肴几乎都让他吃遍了,还能有什么可供钦差享用?无奈之下,知府便将同州所有馆子的大厨都请了来,让这些行家都想想办法。厨师们得知是这事,十分气愤,心里骂狗官贪得无厌。但骂归骂,几十个人想了半天,都想不出什么新花样来。正当知府束手无策时,只见一个名叫冯雨仁的厨师自告奋勇说他会做一样菜,保证让钦差大人满意。知府一听非常高兴,马上让冯雨仁去做。并对冯雨仁说,需要什么东西尽管说,若同州没有可派人去省城去买。只见冯雨仁笑了笑说:“什么也不需要,只要一根骨头罢了。”听了冯雨仁的话,让知府和在场的所有大厨都楞住了。
“大人不要管,狗啃的骨头咱同州到处都有。”冯雨仁笑着说。
“冯雨仁,这可是给钦差大人做菜,你可马虎不得,一定要尽心尽力。如果钦差大人满意,本府有赏。”知府以为冯雨仁是在开玩笑,心想只要做好菜能交差就行了,所以并没有怪罪冯雨仁说的话。其它厨师看见冯雨仁已经承担了此事,心里也轻松了许多,至于冯雨仁做什么与己无关,便也各自散去。
要说这冯雨仁,在同州城也只是个不出名的二等厨师,但他秉性刚正,嫉恶如仇。因大厨有病,掌柜的为了应付便让他来参加知府召开的会。谁知他竟不知天高地厚,把这活给揽了下来。回去后,给掌柜的一汇报,气的掌柜的把他大骂了一通。但冯雨仁却笑着说不让掌柜的操心,他自有办法。原来这冯雨仁得知知府叫他们来,是为了给钦差做菜,气便不打一出来。这时他就开始琢磨要好好整一整这个狗官。
“你不要砸了咱的牌子,如果知府怪罪下来,你就卷铺盖走人!”掌柜的这时也无法,只得重重地撂下这句话,随他去了。
再说这冯雨仁进了厨房后,先在垃圾桶里去寻,看见一根猪前腿骨头,便拿了出来。洗净后将其剁成两节,留下上半节。再从肉案上取了一点猪肉皮,又割了几块肉。等把这几样东西放到一块一看,这些东西既不能炒也不能炸。便干脆取了一个老碗来,他先把肉皮铺在碗底,上面又把肉块摆放好,再将那根骨头放在最上面。完了以后,又将各种调料混在一起,倒在老碗里,便将老碗放到蒸笼里去蒸。过了好长时间,他估计肉已经蒸熟了,便将碗取了出来。这时恰好他媳妇进了厨房,想看一下他做的究竟是什么菜。当看见一根白骨头摆在碗里,一块猪皮铺在下面,媳妇一下傻了。骂他道:“你不想活了?把狗啃的骨头放在上面,这不是在遭践人么!”
“你说的对,我就是要遭踏这个狗官。你知道这菜叫什么?这叫砸骨扒皮。如今这些贪官污吏,整天花天酒地,不管老百姓死活。横征暴敛,不问老百姓生死,这还不是在喝老百姓的血,抽老百姓的筋?他们这些王八旦,我恨不得砸他们的骨,扒他们的皮!”冯雨仁忿忿地说。冯雨仁的一席话,也触动了媳妇:“对,这些狗官就应该遭踏一下,大不了咱不干了。”冯雨仁看见媳妇同意自己的看法,便高兴地把碗放到木盘里,准备给钦差送去。
“等一等,这样去也太招人眼了,再说也不好看。”媳妇拦住了冯雨仁。
“哪咋办?”冯雨仁问。这时只见媳妇拿了一个大瓷盘子过来,把碗往盘子上一扣,揭开碗一看,整个猪皮将骨头盖住了,而且所做的菜呈现凸状,恰如一只王八爬在盘子里。冯雨仁一看高兴地说:“咱就把这只王八送给他。”媳妇这时看见案上有一碗面酱,便伸手挖了一点抹在肉皮上。这时肉皮一下变成酱红色,竟然特别好看。冯雨仁再拿了一根葱,用刀切成短节节放在盘子里,这时白、酱、绿三色互相映衬,让夫妻俩看后都感到十分好看。小俩口竞高兴地合不住嘴。媳妇怕时间长了菜凉,便又用碗把肉扣住。“这下谁也看不出来了,还不知是啥东西呢?”媳妇说。
冯雨仁提着木盘给钦差送去了,钦差揭开碗一看,首先被这盘菜的造型看呆了。再低头一闻,一股醇香直扑鼻,便也顾不得旁边有人在,拿起筷子豁开肉皮,夹起一块肉就放到嘴里。只嚼了两下,便连声称赞:“好,好!”看见盘子还放着葱白,便又拿了一根就着吃,不一会儿竟将这盘菜吃了个净光,只有那根骨头还横在盘里。钦差吃完喝了一杯酽茶,抹了一下嘴便问冯雨仁:“这道菜叫什么名字?本官咋从来没有听说过,也没有见过?”谁知这一问,竟使冯雨仁楞了一下。做这些东西时只想遭踏一下这狗官,谁知这狗官竟吃得这么香,现在还要问菜名,总不能说叫砸骨扒皮吧?冯雨仁是个聪明人,想到自己放的是猪前腿骨头,看起来象一个把柄,便随口说:“这菜就叫带把肘子。”钦差听了正想再问什么,这时同州知府进来了。钦差便面带愠色问道:“本钦差到同州已十日余,知府为何今日才将带把肘子拿出来?”同州知府不知钦差说的是什么,竟慌乱不知如何回答。看见知府尬尴状,冯雨仁忙给知府解围:“此道菜是小人近日才研究出来的,大人是第一个品尝的人,知府大人根本不知道。”
再说这个钦差在同州呆了有半个月,便马上要回京复命去了。但同州的美味、尤其是带把肘子,实在让他难以割舍。但君命难违,自己又不能长时间呆在州。这时他想了一个主意,在临行前差人将冯雨仁叫来,问其是否愿意进京做他的厨师。一听狗官的意思,冯雨仁心里便又骂了几句。但表面却装出又高兴又为难的样子对钦差说:“得到大人的赏识,小人感激不尽,但家中有年过七旬的父母,自己却是独苗一个,如果跟大人去了京城,父母无人照料,这不是让小人落个不孝之名…?”当时孝宗皇帝是以孝治天下,全国上下无人不知。钦差听了冯雨仁的话,顿时语塞。但他又不甘心就此罢休,眉头一皱又对冯雨仁说“你有此孝心,本钦差就不为难你了,但本钦差吃了你做的带把肘子,觉得确是肴中一绝。这次回京本钦差想让你再做两个,奉献给孝宗皇帝,让当今天子也品尝一下如何?”一听钦差要将带把肘子献给皇帝,冯雨仁一下着了慌。急忙跪倒在地说道:“小人乃山野小厨,岂敢给皇帝老子做菜?请大人收回成命。”
“怎么?你想违抗本钦差,此事就这样定了,明天将带把肘子送来,否则严惩不贷!”一听冯雨仁的话,钦差大怒、甩袖而去。冯雨仁一看钦差动了真,发了怒,吓得又敢再说什么,急忙回到馆子将此事告知给掌柜的。掌柜的一听,顿时吓得大惊失色。认为冯雨仁这下可惹下了杀头之祸。他知道上次冯雨仁做的所谓的带把肘子,虽说得到钦差的好评,但那是钦差大人吃腻了其它好东西,看到新花样觉得新鲜而已。而这次是给皇帝做菜,这可是天大的责任,弄不好得罪了皇帝,可是满门抄斩之罪。
“冯雨仁!这可是你惹的祸,你自己看着办,这事与我无关。”掌柜的看了一下蹴在地上.的冯雨仁说。看见掌柜的把事完全推给了自己,冯雨仁无奈,只得回家和媳妇商量。谁知媳妇听说此事以后,并不怎么惊慌。她对丈夫说:“既然钦差都觉得咱做的好,这说明此菜有它独特之处。上次咱是为了遭踏那狗官胡乱做的,而这次是给皇上做,咱可不敢胡来。既然你给钦差说那菜叫带把肘子,咱不如就用猪前肘再做一次,多动动脑筋说不定还能成呢。”听了媳妇一席话,冯雨仁脑子一下开了窍,他便和媳妇一起进了厨房,找了两个上好的猪前腿,认认真真地拔毛清洗后,又拿来了许多调料,和媳妇商量了一番后,采用炖蒸等烹饪技巧,终于把带把肘子做好。第二天按时给钦差送去。
其实这位钦差回京后,并没有把带把肘子献给孝宗皇帝,虽说也曾产生过此念头,但他知道自己到同州是去调查灾情的。如若把带把肘子献给皇帝,必然要落个贪吃之嫌。想到自己平时老是吃别人,何不趁有此佳肴招待一下同僚,也算是还账。于是在家摆了两桌酒席,叫了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大臣,用带把肘子招待了一番。由于这两个带把肘子是冯雨仁精心细做的,所以色、型、味俱佳,参加宴请的大臣,个个赞不绝口。竟然羡慕这位钦差兴了好运,到同州享了口福。这些人回去后,便又相互告知别人,从此带把肘子的名气便传到了京城。 再说这位钦差大臣按照朝邑知县反映的情况,将灾情给孝宗皇帝汇报后,孝宗皇帝立即下旨,令陕西府尹开仓赈灾。三个月后,陕西府尹去京给孝宗皇帝汇报赈灾情况时,一帮朝臣便对他连连称赞同州带把肘子。陕西府尹听后,顿时堕入五里云雾之中。但作为了陕西的一把手,却不知陕西的特产,自然会成为这些人的笑柄。陕西尹府便故做谦态,连声说道:“一般一般,让大人见笑了。”京城办完事,府尹回陕后,立即去了同州府。一见同州知府,便问带把肘子之事。同州知府又连忙让冯雨仁又做了一个让陕西府尹品尝。府尹一看带把肘子的色型,先被惊呆。再一品尝,便连声称赞:“美哉,美哉!”回去后,又不免时其它人夸赞一番,从此带把肘子的名气也传遍了省府,冯雨仁也因此出了名。自此以后,凡来同州的官吏、商家、游客,都指名要吃同州的带把肘子。
当然这只是个民间传说,它旨在反映老百姓对官府腐败的一种憎恶。要说大荔带把肘子只所以五百多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主要在于它采取炒、炖、蒸奇特工艺,用料又极为讲究。历经数代厨师不断精心研究制作,所以日臻精美。才使此肴中珍品流传自今,经久不衰。渭南市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其定为陕西名特菜,并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这道名肴已成为人们走亲访友和节日的馈赠礼品,销售到祖国各地,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和赞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