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池,明朝万历初年形成的一个小村,迄今约有五百年的历史。因为文化积淀的厚重,在渭南周边县(市、区)俨然成为宣传大荔的“一张名片”。
柳池村名的由来有一个传说:据说明朝后期,朝邑有位叫吕文韬的秀才赴京赶考路过此地,当时道路交会处有一客店,几户人家,尚无村名。吕秀才看到店外池塘鱼游浅水,柳影依依,非常喜欢,于是赐名“柳池村”。
柳池村原有“吕公卧塔”、“文庙”、“雪耻碑”等,这些历史的文化印迹因为种种原因都早不存在。虽已年代久远,但在柳池人的记忆里还依然是那么清晰和明朗。
在村里老人们的倡议下,现任村支书王郁中、村委会主任马国平和村民刘新成等凭着超前的文化自觉,30年前就开始追寻和传承本村的历史,他们把建村的时代、村名的由来、村中大事、村中文化名人等收集起来,在村里每家每户门前的墙壁上,绘上了“二十四孝图”,“村名由来”、“村史名人”、“中华道德故事”等文化宣传图画,并配有简洁的文字,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如今,这些图画和文字在村民的心目中已经由最初的不以为然内化为一种文化积淀和道德自律,浓厚的历史人文已潜移默化为村民立身行事的一种文化和道德基因。
柳池人,就是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浓厚的气息中繁衍生息。
让歌声唱出我们心中的信念
“改革开放30多年,党的富民政策一个接一个地出台,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柳池人也过上了文明祥和的好日子。如何用文化引领的方式,让村里的群众知恩图报,坚定不移地跟党走,村里的干部们真没少费脑筋。”村支书王郁中如是说。
近年来,柳池村通过村子里的橱窗、村民大会、村广播等多种途径,采取不定期的方式,直接向群众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比如:全面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政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等内容,凡是涉及到群众贴身利益的事,他们都会想方设法让群众知道,并竭尽全力地为群众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每逢重大节日,村子里还会邀请县剧团的人来给他们编排节目,并通过快板、秦腔、歌舞、自乐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方针政策融入进去,让群众在娱乐当中感受党对人民群众的关怀。
今年建党90周年时,柳池村自发地组成了一支30多人合唱团参加县上的文艺会演,团员中不仅有20多岁的小姑娘,更有80多岁的老人。他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纵情高歌了《党啊,亲爱的妈妈》、《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三首歌曲。同时,他们还把自己编写的《歌唱共产党,赞美柳池村》对口快板,搬上了县里庆七一活动的舞台。
“全县就我们一个村子参加了县上的庆七一演出活动,甭提心情多高兴了。虽然我们的歌唱得不是很专业,但我们是发自肺腑的,让歌声唱出我们心中的信念。”提起此事,村民胡春艳还依旧是那么激动。
“种地不交税,上学免学费,看病报销也不贵,如今有了养老金,老人心里乐开了花,齐声来把党的政策夸。”在村里采访时,许多群众都结合自己的实际,争先恐后地倾诉着对党、对国家的一份感激。
现年已经82岁的王宏昌,退休回家后,老人每天早上都会扛着锄头,拿着扫帚,打扫村里的巷道卫生,把村里新修建的村民文化广场周围的杂草锄得干干净净。“每到雨过天晴,你还会看见他在给村上修垫道路,有一段时间为村民出行方便,硬是用架子车拉了八十余车瓦砾垫平了道路。”老支书王登全说道老人的行为不由得加重了语气。
在老人看来:“像我这个年龄,在旧社会可能早就饿死了,我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感谢党的了。只有通过自己义务修路的方式,来感谢党,感谢国家。”
“金蝉唱,南风爽,喜锋‘七一’心欢畅”;“牛负重望虎争先,广场笑语震九天。虔心为民民拥赞,干群同乐幸福年”;“富民政策千万条,条条架起致富桥。只要百姓生活甜,党将责任一肩担。”农民诗人刘新成用自己的诗文代表了柳池人的喜悦和感激之情。
用文化引领柳池人走向富裕
柳池村位于大荔县城北4公里,108国道正西一公里处,拥有人口960人,土地2200亩,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早些年主要以早熟苹果、西瓜、棉花种植和家庭养殖为主,农民人均收入一般。
2009年,新当选的村委会一班人依据该村离县城较近的地理位置优势和独特的文化资源,决定打出一张“文化牌”,在村里发展休闲农家乐这项新兴产业。
决定发出,村里便开始组织村民去周边乡镇一些成熟农家乐去参观,学习经验,随后,从县劳务局请来专业技术人员、各大宾馆的管理人员,利用本村的大学生给村民讲授礼仪知识、卫生知识、烹饪技术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为了真正让农家乐能够乐起来,村里统一制作了点菜单,并在菜单的后面附上了柳池村的人文典故、历史传说和文殊塔、丰图义仓、八鱼清代李氏家族墓等大荔县旅游景点的简单介绍,利于向外界的客人宣传大荔风土人情等文化知识。
“尝农家菜,赏文化墙,是柳池村区别与其他农家乐不同的地方,更多的包含了文化的味道。”来此就餐的王先生说出了自己对于柳池村农家乐的认识。
时过3年,柳池村农家乐由最初的一两家,发展到现在的16家,2010年村里人均纯收入达到5400元,远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今年8月份,看见村子里的农家乐越来越红火,在外打工的刘兴财开始回到家里,做起农家乐生意。
厨房内,他娴熟地操作着手中的各种家伙,豪爽地说道:“赚钱的方式有好多种,而我们柳池人现在赚的是饮食文化的钱,希望我这个后来者能做出自己的文化特色。”
与这些人不同的是,王吕刚在柳池村做起了自己的独门生意——理发。在此之前,王吕刚一直在西安、大荔县经营理发生意。“母亲年纪大了,没人照顾,孩子也要上学,想想,决定和妻子回到家继续我们的老本行。”5年前,他和妻子回到柳池村,经营起了自己的理发生意,他除了为本村人服务外,周围村子的人也跑来理发。
日子久了,他还专门为一些老人或者小孩提供上门服务。“两个年轻人白手起家,凭着他们的一技之长,现在日子在村里也算是小康水平了。”牛芳龄对于王吕刚的踏实和能干感叹道。
因为有了农家乐,村里干部还指导村民们将原有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改种了早熟苹果和西瓜。到了瓜果成熟期,他们村子的农产品也比邻村卖得快卖得好。河北秦皇岛的客商贾顺义说:“柳池人斤斤两两的不坑人,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吸引我们客商的?”
道德议事让柳池人和谐相处
在柳池,有一件让他们最引以为自豪的事情,就是建国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一例刑事犯罪案件。“即使是一些偷鸡摸狗的小事情也都从来没见过。”村里的老人们争相说道。
80多岁的董云贤老人告诉我们:“还能没个小矛盾?人老几辈子在一块生活咋能没有矛盾么,牙齿有时候还咬嘴唇呢!关键是出了事要有人管事哩,方法对了,有耐心,还有啥解决不了的事哩么!”
前些年,柳池村一些老党员、老退休教师,还有一些老村干部组合在一起,担当起了义务调解的重任。“谁家闹个不愉快了,媳妇又跟婆婆吵架了等这些都归我们管。”董云贤老人一边说着,一边比划着。
正是因为有了她们的及时介入,才使得很多矛盾及时的消除在了最初阶段。
2010年,在大荔县宣传部的提议指导下,村里把这些热心人组织在一起,成立起了一个组织,叫道德议事会,专门负责为村里解决一些矛盾纠纷,或者邻里不快。
有一次,该村二组一对年轻夫妇因一些事闹别扭,女方一气之下回了娘家居住,并且提出让男方出资18万元才肯回家。“为这事没少费神思,我们去请,托亲戚、朋友去说情,都没能说服人家回来,到最后还要离婚,眼看着事越闹越僵。”男方的母亲一脸为难的回忆着当时的情景。
就在这个节骨眼儿,议事会成员党秋叶决定自己帮助他们化解其中的矛盾。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党秋叶和议事会其他几名成员来到女方家里,通过跟女方拉家常,讲道理,女方终于被说服了,不久就回到了家中。
村民刘新成还特意把此事编成顺口溜:“……党秋叶,巧舌尖,为民省下十八万……”一时传为佳话。
不光此,现任支书王郁中告诉我们,柳池村从1961年初级社第一任支书王登全上任到现在,村上换了八任支书,七任村长,从来没有在经济上出过问题,也没有在新旧交接上产生过任何矛盾。
现任村委会主任马国平则说:“现在村子只要有事情就开村民大会说清楚,事事让群众明白,这是我村以前的习惯,也是我们今后做事的原则。”
就在去柳池的前不久,柳池村上刚刚召开了一次全体村民大会,决定村上自来水管道改造和电网改造每户应分担的工程款项,村上为此还在公开栏里也对此些事情做了公布。
据村民程长录讲,村上的重大事项每次都会充分征求他们的意见,并接受来自村监事会的检查监督。“村上开会说几点到就几点到,到会率极高,会场秩序也很好。”
“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柳池村犹如一个大家庭,家庭和睦了,家里的日子只会越过越红火。”马国平信心十足道。
用文化引领柳池人对未来的展望和梦想
“云镶金,月嵌银,满天霞光看晚云;村泼墨,路宁尘,荷锄姗姗暮归人。”
这些朗朗上口的诗句,是柳池村农民诗人刘新成在闲暇时间的一些作品。利用农闲时分读书和写作已经成为刘新成的一种习惯。
“在柳池,像我这样不务正业的还有好几个呢,闲暇之余,无论遇到什么喜事、烦心事,就会写个散文、打油诗之类的,这也算是我们课外活动吧。”老刘自嘲地笑着说。
身处柳池村,处处可以感受到柳池人对于文化那份执著地追求。爱好文艺的王娟是村里合唱团的教练,一头卷发,搭配时尚简洁的打扮,甚是干练,她说:“农民的生活水平提上去了,文娱水平也需要提升。尽管农村文化艺术活动相对比较匮乏,但是我们还是很努力了。前几年,我们组织合唱团时,村里男女老少都要来参加,挺让人意外的。”
“来不光图个热闹,也学学人家城里人,唱唱歌,跳跳舞,丰富一下生活方式。”团员崔爱英至今还意犹未尽。
像王娟和崔爱英这么热爱文艺的人,在柳池村,不在少数。因为不光是合唱团,他们还组成了锣鼓队,秧歌队,“光我们秧歌队成员就有30多人。”
每逢春节,元宵节,村里就会组织秧歌队和锣鼓队成员为大家奉献一场丰富多彩的秧歌舞蹈以及别开生面的锣鼓演绎。
“除了过节外,谁家结婚娶亲呀,或者给小孩过满月呀,只要请我们去捧场,我们都去。”崔爱英一边说,一边笑。
就在我们去采访柳池村的当天,我们发现,一些妇女围坐在家门前一起绣着十字绣,有说有笑。
“这个是花开富贵”、“这是竹报平安”、“家和万事兴”,还没等我们开口,她们纷纷报出了自己手中作品的名字。
正当奇怪于要这么多十字绣干嘛时,崔爱英说:“用他们来装饰我的农家乐,来的客人有喜欢的,还可以作为商品带走呀。”
因理发而过上富裕生活的王吕刚,在手头宽裕的情况下,给正上初中的儿子王泽星在县城报了个书法班,他说:“字是人的门面,我没多少文化,但觉得学书法可以让人静下心来,不浮躁,而且如果他能在书法方面有更深造诣的话,也算做父母的给他留下最大的家业吧!”
当得知村子下一步准备把乡村学校合并后废弃的校舍建设成为同州书院,供他们以后作为读书、学习、听讲座等地方时,她们兴高采烈地说:“那我们柳池人就成了真正的文化人了,不单纯只是发展饮食文化、刺绣文化,说不定还会发现更好的东西。”
采访即将结束时,冬日暖阳才慢慢地覆盖在我们的身上,错落有致的青砖灰瓦是那样的古朴和宁静,柳池村的人们也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耕耘着一份希望,追求着一份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