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书,是古代文人诵读自己喜爱诗文的一种形式,堪称传统的读书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论语》就有记载:“诵《诗》三百。”从古至今,那些侃侃而谈,妙语连珠的“大学问”,皆提倡“诵书”之法。史上曾有过一个著名的“板桥诵书”的典故,是这样说的:“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每读一书,必诵千百遍”;曾国藩也说过:“四书五经,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
那么,究竟“诵书”和“看书”有何不同呢?
用眼看书,极易产生惰性,而且容易犯一目十行,粗枝大叶的毛病,比如,遇到生僻字,往往习惯性地跳过去。而”诵书”则一字一句都不能马虎放过,非专心致志不能“诵”,“诵”的过程中,若有的字不认识,就自然而然地逼着你查清该字的读音,同时也理解了字义。可见,“诵书”不仅可以增加词汇量,还有助于理解整句的句意,从而更深刻地将全篇文章融会贯通。
如果只用眼看书,书中的内容只能通过视觉传递到大脑。而“诵书”,不仅利用了视觉,还调动了听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看书”是要把书放在眼前的,没有书自然无从看起。而“诵书”则是“无书亦可诵”,无论是走着,坐着,还是忙着,闲着,都可以随口诵来。
最重要的一点是,“诵书”较之“看书”更有利于提高语言能力。成熟的语言表达能力离不开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熟练的语言技巧,这些不可能在闲言碎语的交流中培养出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书”可以体悟书中的思想观点,从感性上、从直觉上去认识、去体验,去领悟名篇佳作的精髓,通过主动的消化和吸收,熟练运用其中的佳句妙语,在与人交流,或写作中才能得以熟练的表达。倘若只看不读,只粗略领会其意,效果就差了许多。
叶圣陶先生甚至把诵书上升到“境界”的高度:“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引用南宋文学家司马光对“诵书”的观点作为总结,是最贴切不过的了:“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能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