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陕西大荔县南部,有一片不知何时形成,怎样形成的沙漠,人称沙苑。它东到黄河边,西至渭南临渭区的孝义镇,南临渭河,北临洛河,总面积大约350平方公里。区内居住着大荔县7个乡镇近20万人口。这是一个物产丰饶,特产多多的地方,可以说是一个聚宝盆。以前,大荔县的财政收入来自这里的占了一半以上。我20岁以前就一直生活在这里。
我记得,每年一开春,这里遍地都有可供食用的野草野菜:沙条、灰条、面条、油勺、白蒿芽子……,其中的白蒿芽子(学名因陈)是利肝胆、益中气的良药。农历3月中下旬,长满沙坡,一望无边的洋槐花,十里香飘,引来不少养蜂人,据说,洋槐花蜜是蜜中上品。这里的洋槐花,你随手从树上捋上一把塞到嘴里生吃,满口生香,比蜜还甜。把洋槐花洗净拌上些面(玉米面最好)蒸熟,调上些油泼辣子,大蒜泥,那味道吃起来真是一绝!
大荔许多享誉海内外的名特产就出自沙苑。大荔名产“108”即黄花菜、红枣、花生是传统的出口产品,也是沙苑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多年来已广为宣传,为人们所熟知。我家附近的沙底乡所产的线辣子,可以说是沙苑特有。用沙底辣子做的油泼,调到碗里,它是和油一起浮在面上的,看上去黑里透红香辣迷人,不吃看看你都要流口水的!而别处的辣子大多是沉在碗底的。这种辣子在东南亚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特受欢迎。名闻遐迩的同州西瓜,真正好吃、正宗的是沙苑的。沙苑西瓜个不大,一般的一个就七八斤重,大的也就十几斤。这种西瓜皮薄肉沙甜,夏天时节,不论田间、地头,还是路边,二三人、三五人随地摘上几个西瓜,不用刀切,放在地上,手掌一拍即碎成多块,吃起来既香又甜,那才叫一个爽呢!这种西瓜所以好吃,是有特殊的栽培技术和工艺,下了大功夫的:每年清明节前,在整好的瓜地(半沙半塿的生地所谓“生地瓜熟地花”),瓜农先要根据地的墒情和肥力“掏瓜窑子”,即在地上挖出直径大约1尺5至2尺、深2尺左右的土坑(瓜窑子),里面用隔年的农家肥、熟土、沙子和油渣混合拌匀(绝不能用化肥),再捂上十天半月,清明左右下种。待瓜长到拳头大小,坐稳以后,还要用竹筒在距瓜蔓根3寸的地方,斜插深入3寸左右,灌上少量食用棉籽油或花生油。瓜的生长过程中除了正常的下雨以外,一般不用再浇水。阴历六月初,瓜就开园上市了。现在有的地方集市上一些挂着“大荔西瓜”牌子的西瓜,大多是用化肥摧大的,个头虽大,有的好几十斤重,但皮厚,从2米多高的汽车上掉到水泥地上还要滚几米十几米远,结实得很!肉也不甜香,只芯芯还有一些瓜味,与沙苑的西瓜就不能比!
夏秋两季这里所产的各种各样的水果,品种多、味道浓、口感好,让人美不胜收:西里村的红脸姐杏,肉厚核小,微酸中有甜,香甜中有酸,吃过你就忘不了!三教村的酥梨,南王村的大罐罐梨,香甜可口,还有潘家的林津(花红)李子,马坊、王马的大马牙枣,北丁、小园、马家的小枣……等等。到果熟开园时节,不论你是哪里来的,买不买果,只要来到园子,沙苑人都会用最好果子招待你,有的还给你指哪一树的好,你自己摘着吃去!
沙苑里还长有一种草叫麻黄,据说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药材。我在上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时,每逢暑假,都要到沙沟里去割麻黄,回来整理好放在房下阴干后拿到药材公司去卖。这个收入就是我下学期的书本、笔墨的来源。有一年,我割的麻黄居然卖了17块钱!我终于买到了我早就想买的长篇小说《艳阳天》。
那一望无边的大小不一的沙丘,隔上一些就有一汪清水,沙苑人谓之涝池,大的有半亩地大小,小的也就两三分地大。这些清沏见底的涝池,是沙苑人夏天洗澡、戏水、纳凉的好去处。
清朗的夏夜,明月高挂,微风习习,站在沙丘上听那树上、水边、草丛中的叫蚂蚱(学名蝈蝈儿)们的大合唱,优美的歌声随风飘荡,忽近忽远,声浪一波一波,真叫人心旷神怡!
沙苑还有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东西不得不提,那就是每到夏季草丛、路边、沙坡、地头到处都能见到的一种长蔓植物—蒺藜,沙苑人叫刺藜核,又叫沙苑子。在沙苑民间有一个流传了上千年的与它有关的动人故事: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初起时,兵败中原被追赶,逃到了沙苑,人困马乏,昏倒在沙丘边。住在附近的一个老太太在采摘刺藜核(没有粮吃,以此晾干磨成面充饥)时碰上了,就把他带回自己的草庵子里,用刺藜面糊糊一口口地喂他,而老太太自己则以野菜充饥。就这样,李世民在老太太的草庵里待了十多天,身体康复如初。临走前,李世民双膝跪在老太太面前,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并承诺:老妈妈,等我将来坐了江山,一定还你一斗金子报答你老人家的救命之恩!老太太笑着说:我不要什么金子,你以后出息了,只要不忘了我们沙窝子人就行!后来,李世民作了唐朝的皇帝,果真没有忘记这个沙苑老太太。他委派手下一员大将,带着斗金赶往沙苑寻找老太太。老太太住的草庵已经不见了,附近只有一个爬满了刺藜蔓的沙堆。没过多久,李世民在清剿北方入侵者的战斗中,有一股被剿者走投无路跑到了沙苑深处。李世民遂下令,不再追赶!这才有今天沙苑地区帖家、拜家等几个大村落和帖、答、拜三姓人口在沙苑繁衍生息。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由历史学家们去考证吧,但我一直信它是真的。
沙苑还是优质棉花的生产区,上世纪70年代,石槽乡张家庄一个植棉组,在郏腊香带领下,采用棉花育苗移栽技术,使大面积棉田产量大增,1973年创造了百亩地上平均亩产皮棉325斤6两的全国纪录,为实现周总理的嘱托作出重大贡献。人民日报、中央电台都作了重点报导。郏腊香成了闻名全国的植棉能手,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多次受到周总理、华总理的接见,并连续三届(四、五、六)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74年的全国棉花会议还专门在大荔召开。
现在,沙苑原始的景色,沙苑特产的大多数,只能在那些年龄40多50岁以上的人们的回忆中了。
上世纪90年代,这里掀起了一个平沙造地热潮,砍光了大片大片的洋槐林,推平了沙丘,杏树林没有了,梨树林不见了,枣树林也没有了,沙苑的面目全非了,生态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据沙苑农民讲,现在地是比过去平了,但种庄稼(特别是花生等经济作物)成本却高了许多。原来在沙地打井,深三五米就出水了,现在要十几米甚至几十米才能见水,天气一年比一年旱了,刮风的时间也多了,沙地不保墒,刚浇过水的地风一吹又干了,一茬庄稼要比以前多浇几遍水。由于沙地种地成本高,许多人选择了弃耕。我看见有一片上百亩的撂荒地,地里还有几眼井,问是咋回事,回答说是外地来承包这片地的人,只种了一年,还打了几口井,见无利可图,不想再陷进去,就弃耕走了。近几年,沙苑的官池镇大华公路两边,成了县上的产业园,先后建起了农药厂、造纸厂、木材加工厂、棉花加工厂等企业,建起了据说是亚洲最大的鸵鸟繁育基地,还有星级酒店,园区的建设已初具规模(虽然近一两年不景气,工厂的开工率不高),也吸引了当地一些小伙子、大姑娘、小媳妇来此打工挣钱。
今年清明假期,我回到了家乡,开车去沙苑几个地方看了看。看今追昔,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对我来说,还是红脸姐杏、大罐罐梨、红红的林津李子、大马牙枣、小枣、洋槐花、沙苑西瓜更具吸引力;那自然的景色,叫蚂蚱们夏夜的大合唱,人与自然你滋润我、我滋润你,和谐相处的情景更使我向往……。
我怀念我那天然纯真的故乡—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