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职务犯罪出现了低龄化的苗头。比如,广东省纪委查处的一批大案要案中,不乏“70后”、“最年轻”等高学历干部的身影。浙江省“贪腐案年轻化调查报告”更是显示,去年全省35岁以下干部贪污贿赂案件达291人,同比上升167%。这些案例发出的反腐预警信号,不可忽视。
一直以来,反腐领域存在“59岁现象”的说法,一些干部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补偿一下”等心理,在即将退休的节骨眼贪污腐化,结果毁了清白、误了事业,难逃党纪国法的惩罚,这样的教训不少。现在,则出现了一些年轻的腐败分子。不过,“35岁”只是表象,背后蕴藏的反腐课题值得深入反思。
不管贪官的年龄多大,腐败的本质逻辑变不了,那就是缺乏约束的权力,走上了以权谋私的不归路。59岁也罢,35岁也好,所折射出的深层问题是相同的。
从主观上说,就是干部个人的思想变质、信仰迷失,在种种扭曲价值观的误导下越走越错、越陷越深。从客观上分析,就是不良政治生态的助推,“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弱”的监管漏洞,花钱办事、吃拿卡要、权钱交易等“潜规则”,为以权谋私提供了可能和便利。一些长期办案的人员就指出,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不力和监督制约机制不落实等因素,增强了一些干部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从而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犯罪。
当然,同样是腐败,其成因和表现方式往往各有特点,需要精准诊断、对症下药。从已查处的年轻干部贪腐案看,他们多为高学历、高智商人群,普遍思维活跃、敢想敢干,是单位的业务骨干,也就是说,他们有才干,但政德不修、作风不良,难免滑向歧途。不少跌倒在事业起跑线上的干部,年纪轻轻就“四风”问题缠身、官气十足,眼里没有法律,更没有群众,其蜕变之快令人震惊。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从一开始就扣好人生的扣子。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防治贪腐年轻化问题。一方面,要尽早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法治意识和群众观念教育,把好人生观、价值观等总开关,令其真正对党纪国法心存敬畏,远离不正之风的侵染。另一方面,则要从制度上把好入口和关口,在干部选拔任用上突出德才兼备,对权力运行进行严格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古人云,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从一开始就扣好价值观的扣子,扣好制度反腐的扣子,把廉洁贯穿从政的全过程,那么,腐败滋生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干部也会赢得更有价值的人生。(中国纪检监察报 顾远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