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公元772一864)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据史料记载,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时迁居陕西渭南下邽。千百年来,大荔县却一直流传白居易曾迁居大荔。具体地址有二,一是现在大荔县韦林镇马坊村南,一是大荔县官池镇马坊渡村南,故居称为白楼。
最近笔者在翻阅全唐诗时,证实以上并非只是传说,而是历史事实,其证有二:
其一,白居易在其诗《和令公问刘宾客归来称意无之作》中,写到:“皂盖回沙苑,篮舆上洛桥。”一个“回”字,便说明白居易在大荔沙苑有家,不然何来回?若是路过或者暂时停留,应用“往”或者“去”、“过”字更确切些。在其诗《喜梦得自冯翊归洛兼呈令》中写道:“上客新从左辅回,高阳兴助洛阳才。”是说自己在家居住一段时间又返回洛阳赴任。另在《答微之夸越州州宅》中又写道:“厌看冯翊风沙久,喜见兰亭烟景初。”一个厌字,一个久字,更说明白居易久居大荔沙苑而非客居。
其二,唐代诗人元稹和姚合是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在《寄乐天》一诗中写道:“烟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说明白楼的确是白居易的故居。
姚合在送《送殷尧藩侍御赴同州》一诗中写到:“吟诗掷酒船,仙掌白楼前”唐代诗人郑谷在《华山》一诗中写道:“气中寒渭阔,影外白楼微。”,在《叙事感恩上狄右丞》中写道:“白楼陪写望,青眼感遭逢。”等均表明白楼确实存在,并非只是传闻。
白楼究竟在何处?明代文学家、诗人韩邦靖在《漫成四首》诗中写道“沙苑烟光近白楼,黄河清渭两交流。”其兄明代诗人韩邦奇在其词朱履曲《边城夜雨》写道:“白楼绿柳,是吾家苑。渭滨河曲,与渔樵伴”都言明白楼在渭河不远之处,韦林镇马坊村正在渭河之滨。而官池镇马坊渡村在洛河之滨,说明白楼应在马坊村南而非马坊渡村南。因两村仅差一字,而同属沙苑地区,千年传闻定生误解。
白居易在大荔究竟住了多长时间,史上并无任何记载。笔者根据有关史料分析:唐元和四年(810年)白居易任河南尹,其诗《和令公问刘宾客归来称意无之作》,很可能就是这时写的,这说明白居易在此之前就已在沙苑居住。唐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这时写了《答微之夸越州州宅》。这期间12年其故居自然在大荔沙苑,不然何出“厌看冯翊风沙久,喜见兰亭烟景初”之句?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去世,白居易居家丁忧三年,自然在大荔沙苑白楼。唐大和五年(831年),白居易任太子傅才定居洛阳,如果这期间白居易没有定居它处,(白居易在杭只任职20个月,其住所不能称为定居)那么白居易其及家人在大荔沙苑故居应住长达21年。史料上白居易在陕并未在其它地方定居,说大荔是其第二故乡还是有些道理的。(温孝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