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无数中华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只有少数人留下了姓名。为了纪念这些英烈,全国先后建起了8000多座纪念建筑场所,镌刻下了他们的忠魂,埋藏着他们的忠骨。这些场所,是无言的精神丰碑,是凝固的中国革命史,对我们党和国家来说,是重要的政治、文化、教育资源;对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是寓意深刻的党性培育基地;对广大群众和青少年来说,是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先烈们的浴血奋斗,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先烈们的英勇献身,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作为后来者,我们应当养成习惯:常到烈士纪念场所看看,让迷失的心灵从烈士的英雄事迹中受到洗涤。
置身时下多变的潮流中,我们有时在奔波中会忘记“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殊不知,未经省察和思考的人生是多么苍白。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写道:“打开窗子吧!……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我们真的需要放慢脚步,“等一等灵魂”。而烈士纪念馆、烈士墓地等地方,就是这样的精神栖息地。我们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入党后就一劳永逸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培育和提升。牺牲的英烈,都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们的理想高于天、信念坚如钢,他们用生命之火,树立起信仰的灯塔。走近这些英烈,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受到深刻启迪和触动:当干部为什么?手中有权能不能任性?将来身后留下什么?手中的权力是谁赋予的?应当为谁掌权?为谁服务?怎样干事?怎样为官?怎样做人?把这些问号拉直的答案,就蕴藏在一个个坟茔里、无语墓碑上。作为后来者,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不兢兢业业为人民掌好权。
烈士纪念场所庄严肃穆,一副副挽联寓意深远,一块块墓碑凝重深沉。在这样的氛围中同先烈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无声的交流对话,内心会感到震撼,境界会得到提升。“假如今天你还在”“假如昨天我是你”……在一个个“假如”的追问中,我们走进烈士的精神世界,他们每一个人、每一段事迹,“都如神话里的一般美丽,都是大时代乐章中的一个音节”。他们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也树起了价值的标杆,给今天的我们以光亮和启示。争做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一代新人,如何实现这些“有”?经常与长眠的英烈们“对对话”,无疑能让我们荡涤心中的尘埃,汲取精神的营养,祛除浮躁而得以安宁,诀别怯弱而变得勇敢。
当年,许多先烈走向刑场时,唱的是《国际歌》,喊的是“中国共产党万岁”,重庆渣滓洞和白公馆的烈士们,临终前还给组织写了《狱中八条》,这难道不是信仰的力量、灵魂的呐喊吗?
当年,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先烈们或沥血孤营,或横刀敌阵,或鏖战沙场,或昂首刑场,一往无前,血脉偾张。连敌人也在报告中说:“共产党诚属‘铁砧’,用尽重刑亦无济于事。”陈松山烈士以此赋诗:“共产党人意志坚,赴汤蹈火我当先,严刑拷打何足畏,‘铁砧’美名万古传。”
当年,烈士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告别了“小我”走向了“大我”,破除了“私心”成全了“公义”。正是这种高贵的情感、高尚的品德,让无数先烈为国殉身而不苟,延长了生命的音响和光华。
有一位艺术家面对烈士们青春逼人的面孔、自信无畏的笑容,心灵深受震撼,挥笔写下:“假如今天你还在,你看到的一切是不是你当初的期待?你的鲜血告诉我,过去的牺牲正是为了今天的时代。”周恩来总理曾深情地说:“一想到我们死去的那些烈士,我们亲密的战友们,就有使不完的劲,要加倍地努力工作,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如今,先烈们的荣光已经化作了国旗和党旗的底色。擎旗自有后来人。我们该续写怎样的荣光,又该如何让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呢?历史等待着我们的回答,历史也将见证一切。清明时节,愿更多的人走进烈士纪念场所,为那些英勇牺牲的英烈们,扫墓凭吊,遥寄心香。英雄长眠无语,必将含笑九泉,而我们也会得到净化和进步。(饶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