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是指语言文字及文章的风格。官场文风主要是指行政活动中形成的各类公文的风格。公文中的文风问题是老问题,也是新问题。延安整风的三大任务之一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文风”,整顿后大有改观。这些年来,中央一再强调改进文风,也有成效。在政策宣传和理论研究,特别是在党政机关运行的各类公文中,好文章大量涌现。但公文中的不正文风仍是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疾。现实中,官场不良文风有多种表现形式,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有一个经典的描述:“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太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摸清不正文风症状,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是摆在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文风不正的严重危害
不良文风,窒息创新的思想,泯灭创造的灵魂,使公文传递政策信息、宣传教育、推进工作的功能萎缩失灵,进而影响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的力度,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降低和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文风不正影响党的执政形象。文风是学风的体现,是党风的折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文风,对形成良好政风和社会风气,有不小的影响。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文风不正,假、大、空盛行,不仅领导干部本人失信于民,也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以什么样的文风面对公众,不只是反映领导干部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对公众的态度问题,而且是严肃政治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群众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的整体评价,关系到党的形象。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只有树立良好的文风,同时又注重实干、务求实效,才能造福群众,赢得民心,我们党执政才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文风不正窒息改革创新。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自由的表达,难有活跃的思想;脱离实际、华而不实、言之无物的表达,必然制约思想的解放。遗憾的是,现如今,在行政活动中讲套话不讲真话、讲空话不讲实话、讲照本宣科的话不讲有感而发的话,已经是很多人的“话语逻辑”;一些地方的表达环境仍然是“讲真话”需倡导、“听真话”成负担、批评遭到排斥、说了错话不被宽容,照本宣科最安全,勇于表达“很危险”,因循守旧无成本,思想解放有代价。实践证明,良好的文风,有利于人们开动脑筋,解放思想,从而对思维模式产生强有力的冲击,新思想方能应运而生;不良的文风,说四平八稳的套话,讲滴水不漏的官话,写单调呆板的文章,观念更新、思想解放都将流于空谈。
文风不正贻害工作推进。公文中的假话、空话、大话、套话等,都是对现实情况的歪曲反映,使主观与客观相背离,不仅妨碍了上级领导机关对真实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容易形成信息失真,造成决策失误,而且贻误解决问题的时机,使小矛盾变成大矛盾,小错酿成大祸。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和单位发生了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恶性事件,有许多就是掩盖问题的过程中埋下的祸根,就是在回避矛盾的情况下积累起来的,就是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出现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只有树立良好的文风,说实话,道实情,尊重客观规律,坚持求真务实,切实抓好工作落实,才是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从而保一方平安,富一方百姓。
文风不正疏远干群联系。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我说你听,官话套话连篇,空话长话如注,“话不中听”,拒之于千里之外,必然疏远与群众之间的关系,甚至会激化与群众的矛盾。年长日久,干群之间的思想感情得不到沟通,群众落实上级政策的抵触情绪也就会随之增加。领导机关出台文件、领导干部在公共场面讲话,少一些官腔、套话,多说一些知心、贴心、交心的话,多说一些明理、鼓劲、励志的话,往往能够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这样,既有利于更好地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也有利于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
文风不正有碍履行职责。对于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来说,公文关系到能不能履行好宣传、教育、引导、协调的工作职责。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而许多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基层,需要基层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做好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如果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了解群众心中想什么,“不会说话”、“话不中听”,“文不对题”,就难以在群众中树立起有水平、有能力、有威信的良好形象,就难以宣传、教育、引导、协调群众,带领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做好群众工作。
不正文风形成的基本原因
当前文风不正的原因极为复杂。就历史原因而言,党八股、洋八股的影响仍然存在,有些已成痼疾,难以轻易根除;就领导体制而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存在,使不良文风得到庇护和喘息;就主观方面而言,长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缺少独立思考,习惯于向上负责,较少关心群众的思想情绪,缺乏自觉充当群众利益代言人的意识;就表现手法而言,不注重修辞,不注重锤炼语言,不是老和尚念经,就是把一些流行的政治词汇堆进讲话和文章,耍小聪明,玩花架子;等等。
学风不浓、思想懒惰是文风不正的主观原因。领导干部讲话、起草文件和写文章要能吸引人、感染人,关键是要有思想深度,能够启发人的思维,能解决实际问题。一些领导干部说话、起草文件、写文章干干巴巴、味同嚼蜡,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不够、学养不足、党性不强。现在一些领导干部成天忙忙碌碌,浑浑噩噩,“书报不沾边,文件只翻翻”,即便参加会议、学习,也往往不大用心,不肯动脑,不求甚解,完全用应付任务观点去对待学习。缺少政治素质、理论根基和政治敏锐性,懒得认真思考,肚皮里没有多少货色,讲出的话和写的文章能有多少有思想、有观点的新话?
作风飘浮、情况不明是文风不正的客观原因。领导干部要讲什么、写什么,一看自己想做什么,二看自己做了什么,而后者往往是前者的基础。一些领导干部对自己的工作心中没数,又不肯下基层调查研究、问计于民、求真于实。即使下去了,也是“坐着汽车转,隔着玻璃看”,或是深陷“包围圈”,触目所见,假大空一片,把下级“充气注水”的汇报材料奉若至宝。对实际情况没有真切了解,对群众意见没有认真倾听,情况不清,问题不明,胸中无数,只能在低水平上不断地重复文件,重复别人,重复自己。讲话、起草和写文章来自然就是空洞无物、不知所云,基层干部群众不愿听、听不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形式主义、怕担责任是文风不正的思想原因。这里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少数地方形式主义严重,怎么说,怎么做,怎么写,已经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简单照搬就是了;另一种情况是,一些领导干部没有事业心、责任心,不愿意求真务实,喜欢玩花架子,搞虚的东西;还有一种情况是,心存顾忌,怕出差错,怕得罪人,不愿谈自己的见解,只求稳妥,把中央和上级的正确思想照抄照转,不断加以简单重复,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假象,好像他对中央的精神十分拥护,十分赞成,全力贯彻。套话、空话说起来又省事,又不会出错,何乐而不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从众心理,有的人是出于无奈,别人都这样讲,你不讲就显得不合时宜,不协调。
文山会海、穷于应付是文风不正的社会原因。现在一些地方,普遍存在着以文件、会议和领导讲话代替思想政治工作,以文件、会议和领导讲话代替深入实际,以文件和会议代替具体工作的现象,以为下一个文件、开一个会议、讲一次话、写一篇文章,就可以贯彻落实上级的政策、指示和工作部署。结果,文件发多了,文件、简报、材料成堆,自然就会粗制滥造,东拼本凑;会开多了,身为领导干部,参加会议就得讲话,情况熟的,还能讲出个头绪,讲到点子上,情况不熟的,也只能“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王奶奶缠裹脚布”、“做二道贩子”、“炒冷饭”了。
改进文风的主要举措
文风问题既是党风问题,也是世风问题;既反映着干部的文化理论修养水平,也反映着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和综合素质,甚至体现着干部的精神状态。它不仅仅是个语言问题,而首先重要的是对客观事物和听众、读者的态度问题,是世界观方法论问题。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讲,文风都是党的作风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要改进文风,就必须加强党性修养。古人云:“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文风问题说到底,是文德问题,是做人的问题。改进文风,必须在加强党性修养上功夫。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说老实话,写老实文章。要切实担负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保一方廉洁,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切不可把大量时间耗费在召开和滥发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具体、重点不突出、研究的措施不得力的会议和文件上面。
第二,要改进文风,就必须提高能力素质。对于每一个领导者来说,优良的文风都是自己的能力、胸襟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文风不正,讲不了短话、讲不了明白话、讲不了管用的话,与他们长期不学习、没有功底、缺少能力有直接的关系。要切实改进文风,就要从加强学习、提高能力抓起。实践证明,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只有勤奋学习、功底厚实,“肚子里有货”,才会有讲真话、新话的本事,才能反映出与我们的事业要求相适应、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文风来。领导干部要养成自己动手起草重要文件的习惯,重要文稿需要集体起草时,领导者也必须自己出思想、拟订提纲,参加讨论和修改定稿。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领导责任,并带出个好文风来。
第三,要改进文风,就必须营造民主环境。一些领导干部不喜欢八股文风还要搞这些东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需要承担责任,可以省事省力,回避风险。如同我们做工作不可能不犯错误一样,讲话、起草文件、写文章也不可能没有错话。因此,改进文风,还要注意环境问题,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重大政治问题,要宽容讲错话。要大力倡导独立思考的风气、敢讲真话的风气,努力创造鼓励讲真话,提倡讲新话,允许讲错话的社会环境。根治不良文风的体制问题不是一个单位能够解决的,但改善环境、营造民主氛围可以从一个一个具体单位做起。
第四,要改进文风,就必须制定配套举措。改进文风,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不行,仅限于一般号召也不行,要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制定刚性的举措。建立文件(会议)管理和评价制度。什么会应该开、什么文该发,什么会不该开、什么问不该发,应开的会怎么开、应发的文怎么发等等,要有统一管理的制度,作出详细规定。对于每次会议、每个文件的落实情况,要从内容、形式、效果、反响等方面,要进行综合评价,奖优罚劣。要改进干部实绩评价体系,不仅要看他如何开会发文写文章的,更要着重考察他是如何干的,干得怎么样。唯有如此,才能形成求真务实的导向,有利于改变不良文风问题,引导党员干部争当实干家,自觉与“文山会海”决裂。
第五,要改进文风,就必须从领导做起。改进文风,必须是自上而下的。优良的作风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带出来的,文风也是这样。作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下决心精简文件会议,必要的会要短开,必要的话要短讲,必要的文章要短写,去陈言空话,明要旨重点,着力于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办公手段,推动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真正从源头上解决文山会海和文风不正的突出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