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间,一生以“清勤直亮、练达老成”著称的晚清重臣阎敬铭(1817年——1892年),常写一些东西教诲子女,读后颇受教益。
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阎敬铭自编自写了一幅扇面,都是一些生活中的注意事项,送给十三岁的儿子阎乃竹。“友不择便交,气不忍便动,财不审便取,衣不慎便脱,饭不嚼便噎,路不看便走,话不想便说,事不思便做,此‘八便’者,有一必贻后悔,须力为戒之。少不勤学老时悔,富不俭用贫时悔,妄发言语过时悔,不自保养病时悔。”
阎老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从生活小事、起居言行、做人处世等方面,教诲告诫儿子要养成勤学、节俭、审慎、自强等高估品质,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导和惓惓之忱。千百年来,中华优秀文化通过一代代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家风传承,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家风、家训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微观载体,以一种无言的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
光绪三年(1877年),他把在书摊上淘到的《宰嘉训俗》手抄数册,作为阎家家训。并作序:人既不能力学入德,必将此书及《双节堂庸训》,讲明细思,谨守勉行,乃可保身保家。不如此者,或可免一时覆败,断无久远之理。吾手抄此教言册,子孙十三四岁后每日照抄一纸,或可知省;至老勿辍,必有禅益。
《阎敬铭家训》中有教子读书写字方面:若不读书不识字,不知礼义廉耻,不做得一秀才,耕种无力,商贾无本,或进衙门,或习星相,罔力妄为,人品俞行俞下。何以成身?何以立家?何以遇不测理祸患?言之痛心,书之泪下;读书必力行道理有:人生必知得道理,行得道理,方异禽兽。道理者何?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做好人,行好事是也。以史书礼让传家,自然昌大久长;择业养生方面:随身一艺,亦可以养生。但无论何人何事,终要勤俭忠实,乃为可靠。断不可务骰子骨牌,混入赌场,包揽词讼。妄想凭空弄钱各事,便陷入死地,万难立身。这些非常耐心的谆谆告诫,可见阎敬铭在研讨治学中,非常注重实用,并用自己一生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的家训文化历史悠久,最早萌芽于五帝时代,明清达到鼎盛。据《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记载,我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有120多种,包括《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钱氏家训》等流传至今,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风源于我国古代乡土亲缘社会,也就是传统的家庭教育,包括传承价值观、论理观与道德观,也包括传承的基本方法与规矩。优良的家风、家训其终极目的就是达到“家和”,达到“万事兴”,达到家族的世代繁盛。因此,“家训”的关键往往是在家庭中强调尊老抚幼,成员间互为体谅,坦诚以处,包容信任,而禁忌猜疑、抱怨甚至指责。就绝大部分的家庭而言,各自的家训侧重点都是针对下一代,对下一代提出的严格要求,希望下一代能尊奉之,践行之,并传承下去。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安世之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文明进步关系到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自古以来,“家和万事兴”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阎敬铭家训,颇值得我们今人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