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重申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为了在复杂形势下,引导全社会及时向科学发展转型
春节前夕,中央领导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党性改进作风。 同时,有关部门作出具体部署,着力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分析人士指出,
加强党的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是我党重要的执政经验和传统。特别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阶段,中央希望通过多重手段,确保各级领导班子提高执政能力,贯彻中央战略部署,以良好作风应对当今世界、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促进全社会及时向科学发展转型。
中央提出,从提高干部修养与能力,增强党内生活思想性、政治性、原则性,扩大民主监督等多方面入手,强化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以切实改进干部作风。
一些干部存在道德缺失
受访的党建专家向《瞭望》新闻周刊指出,中央对干部作风的强调,其原则一以贯之,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干部队伍的更替,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戴焰军说,当前考察干部作风问题,需注意两个背景:一方面,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上出现物质利益凸显而精神信仰弱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地冲击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中国社会正处于发展的转折阶段,客观上带来大量新问题,特别是世界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压力,对干部提出更多新要求。
“领导干部队伍中出现的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做表面文章等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理想信念缺失,极端反映为腐败现象。”戴焰军说,中央之所以反复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也是为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敲警钟。
在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领域仍然易发多发,并表现出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来自有关部门的信息表明,违法违纪问题仍然易发多发,高中级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时有发生,其中一把手违纪问题比较突出;一些案件涉案金额巨大,违纪违法情节严重,特别是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违法违纪案件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窝案、串案、案中案明显增多,利用职权为特定关系人谋取非法利益问题突出;损害群众利益问题比较突出,等等。
据专家介绍,根据中央判断,当前领导干部队伍作风总体肯定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领导干部作风不正的问题,如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作风漂浮、不负责任、弄虚作假。尤其是道德缺失的问题在一些干部中日益突出。有些干部放松思想道德修养,情趣低下,热衷于玩乐享受,个别干部甚至骄奢淫逸。从披露的不少案例看,一些干部出问题都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生活情趣不健康开始的。
从加强自我修养做起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张希贤认为,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作风问题,多数必然会在由粗放式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型的期间暴露出来。因此,领导干部应当将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结合起来;通过进一步转变作风,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比如对“以人为本”的认识,普通群众能够理解,有的领导干部却认识不到位。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强化理论学习,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
张希贤指出,当前领导干部特别应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其中,加强自身修养是应有之意。一方面,新的三十年刚刚开局,如何把握、规划新的发展周期,需要领导干部认真总结认识过去三十年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并通过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另一方面,新的三十年在一个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开局,执政环境复杂化容易引起党内领导干部思想意志动摇,如果党不能团结统一、沉着应对,就很难突破危机。
根据中央要求,领导干部要认真解决理论和实际脱节的问题,大力弘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优良作风,提高领导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应对突发事件、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有关专家指出,在此原则下,省部级领导班子应当对本地区本部门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性、前瞻性研讨。同时,在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中,领导干部应当加强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注重研究国内外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灾害的典型案例,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驾驭复杂局面的本领。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领导干部,则应加强基层锻炼,尤其注重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经受考验、积累经验。
戴焰军认为,领导干部除了要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能力之外,特别要注意责任心和对群众的态度,其外在表现就是干部作风。
比如有的领导干部表现出大局意识缺乏,明知道所辖地区或部门的发展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但因为有地方、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在其中,仍旧不改,那就不只是认识问题,而是作风问题。再比如,有的领导干部抱着错误的政绩观,热衷形式主义,搞形象工程,对人民群众有害无益,这就要加强对领导干部作风状况的监督检查,把乱作为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等行为造为问责重点,严肃追究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作成严重损害的行为。
重在完善领导班子工作机制
培育干部作风,一靠理论教育培训、实践锻炼,二靠制度建设。戴焰军表示,党内的制度和政治生活准则,对干部作风的培育起到很大作用,而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党内政治生活、集体领导、选拔任用都与其相关。”
2001年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即提出“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作为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的基本制度,对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如何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提出了原则和纪律要求,也规定了方法和程序。
但在实践中,不少地方仍然存在钻漏洞、“架空”程序的做法。例如,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党委“一把手”通过突击召开会议、突击提交讨论等方式,往往造成常委会无法充分讨论。更有甚者,“一把手”可以直接绕开常委会完成人事任命或巨额财、物支配。
针对此,中央重申,常委会要严格实行集体领导,既要防止个人专断,也要防止遇事推诿、不敢负责。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要推行票决制。领导班子内部还要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坚持和完善谈心谈话制度,在领导班子内部形成民主氛围。
戴焰军认为,要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推动领导班子整体作风改进,关键还是通过各种具体制度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积极推进相关的制度体系建设。
比如,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进一步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工作机制的意见,明确和细化党委会委员、常委会讨论决定问题的程序和事项,等等。
张希贤指出,应加强对党委常委会、全委会工作机制的探索。尤其是地方党委“减副”之后,书记、市长权力扩大,集权现象有所抬头,各地应根据中央精神,有序推进党委工作机制的完善,以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此外,还应强化全委会功能,扩大全委会决策职权,完善全委会决策机制,实行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票决制;进一步完善党代表任期制,完善党代会制度,探索党代会常任制等。
明晰民主决策框架
民主和监督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外部保障。扩大民主、加强监督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决策民主化。对此,中央提出了明确的群众参与的民主框架。
专家透露,此次中央要求领导班子作出重大决策前,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广泛听取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党外人士、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
其次,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多方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公开听取意见。
再有,对重大决策的实施情况、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解决情况,通过会议和新闻媒体方式,及时向群众通报。
同时,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
此前,全国多数市县政府已出台规范行政决策方面的专门规定,建立了政府决策公开听取公众意见制度;有的开拓出专题基层调研会,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会,专家咨询论证会,通过媒体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行政决策听证会等多层参与途径。但是,此类规范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一般都针对行政部门。
而针对领导班子的民主化部署,则包括各地各级党委在内。专家分析认为,这些根据决策涉及范围、领域、专业性,在各个环节所作出的规定,制定出了大框架,对今后各个领域、层级的民主决策,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有关专家表示,此举是对党务公开的进步,有利于推动党内民主决策。但同时,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既要大胆探索,又要科学求实,既不能等,又不能冒,始终坚持着既有法律法规和党内规章制度范围内有组织、有步骤、有秩序地扎实推进,保证党内民主健康有序地发展。(记者:董瑞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