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郑州市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本着“满怀热心肠、营造暖色调、实现家感觉”的思路,在实践中探索出“廉政亲情寄语”这一廉政文化建设新方法、新形式、新途径,用亲情特有的力量加大预防腐败力度,守护全社会的廉洁,打造了郑州市廉政文化建设一个新的品牌。
找准亲情切入点 体现教育暖色调
中国人特别看重亲情。亲情是人类最真挚永恒的感情,最能感化人、影响人、教育人。郑州市纪委正是紧抓住亲情这一特点,在全市开展廉政亲情寄语活动,向党员干部的父母、爱人、子女等征集廉政亲情寄语,表达亲人对党员干部在工作、生活、学习、廉政、勤政等方面的希望和期待。党员干部亲属本人书写寄语,挂在墙上,放在案头,让党员干部时时看到,处处提醒。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父母的叮咛、夫妻间的关爱、子女的提醒。廉政亲情寄语活动一改平时说教的生硬面孔,把家庭变为预防和遏制腐败的重要阵地,以柔克刚,借助党员干部亲人的口,对党员干部进行引导教育,借助党员干部家庭平台,来扩大廉洁理念的传播,强调暖色调,体现家感觉,以无时无刻不在的亲情力量去鼓舞人、教育人、感召人,让党员干部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使其更加真切地感受亲人的关怀和期盼,从亲情寄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亲情的珍贵,廉洁的可贵,在潜移默化中坚定信念,规范行为,共同构筑反腐败防线。
正如郑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郭锝昌所说的那样:开展廉政亲情寄语活动是郑州市纪委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廉政亲情寄语虽寥寥数语,但寄托着亲人的关爱与期盼,承载着很多的内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它像春风化雨一样不断滋润着全市党员干部的心田,在预防腐败工作中竖起一道人性化的屏障,它不断向社会传递、释放着崇廉尚洁的“正能量”,推动着全市反腐倡廉建设的健康发展。
紧抓一根亲情主线 广泛接受易推广
“秋菊打官司,想讨个说法儿;百姓打官司,是要争口气儿;爸爸断官司,要依法评个理儿。”这是郑州市中级法院民一庭审判员张文松的女儿对他的“要求”;“不求官做多大,不求钱财多少,只想家庭平安。”这是荥阳市国税局王炳申的廉政亲情寄语。走进郑州市很多单位,几乎每一个办公室,都有这样的廉政亲情寄语,并且都是放置在最醒目的地方。
郑州市纪委副书记、预防腐败局局长李树生介绍说,“郑州市纪委总结以往教育程序复杂、工作量大,接受率低等种种不足,以‘简化操作、增强吸引、提升效果’为目标,以此项活动为载体,力求以较小的工作量、较少的投入、较简洁的形式,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句句寄语、感言和承诺,配以翠竹、青莲、红梅等廉洁文化为背景的图案,制成精美的廉政亲情寄语标牌,或悬挂墙上,或置于案头,用亲情的温馨缓解工作的劳累,用亲人的期待提醒廉政勤政。一个单位的“廉政亲情寄语”再汇编成册,配以照片,人手一份,空闲时回味亲情期待,互相品读、互相激励。与此同时,定期开展“读寄语、思感悟”活动,讲述寄语背后的亲情故事,让党员干部牢记家人的期望和嘱托,算好家庭账、事业账,把亲人们发自肺腑的叮咛化作转变作风的原动力、推进工作的加速器、永葆廉洁的防腐剂。
平台形式简单、易于组织、易于操作,工作量小、人力财力投入小,又易于组织推广。正是得益于这几个“小”、几个“易”,郑州市纪委先后在全市廉政文化示范点建设中进行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进而在全市范围内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2006年廉政亲情寄语从荥阳市国税局走出,2010年郑州市纪委开始在全市进行推广以后,廉政亲情寄语这一好的活动载体在郑州市已迅速铺开。
织就亲情廉政网络 传递社会正能量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亲情是人们精神的港湾。廉政亲情寄语是一个关心的点,更是一张温情的网,从家庭出发,连着各行业,覆盖着全社会。郑州在全市的推广中,以一个小的切入点,带动着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参与,营造着廉荣贪耻的氛围。
横到边竖到底,全员参与,不管级别高低,官职大小,都能、都要亲自参加,“亲情寄语”的教育方式杜绝了以往教育中存在的“学习瞌睡补觉、笔记秘书代劳、考试打打小抄”等现象,让党员干部真切地受到了教育。
郑州市纪委常委、电教中心主任刘进国告诉记者,活动开展以后,很多家庭成员都觉得形式新鲜,很受感动。不少党员干部反映,他们在确定寄语内容时,上至耄耋老人,下至懵懂孩童,全家总动员,一家人商量,不仅是党员干部自身,全家都对廉政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有的家庭还因此打破了很少沟通的状况,关系更融洽了,家人对工作更支持了。
这,正是“亲情教育”传递正能量的“核”。从这个能量核辐射开来,正能量遍布家庭、撒满全社会。(河南省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