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州南五里沙苑北麓有一村叫马坊渡,明代嘉靖年间出了一个大人物,名叫马自强,字体乾,号乾庵,是明代关中人阁第一人,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马阁老”。
马自强自幼刻苦好学,陕西乡试时榜列第一,后来他又到华山青柯坪继续攻读深造,以文学名闻关中,又精通历史,后来入京赶考,于明嘉靖癸丑(1553)年中进士,入了翰林院,任检讨,修撰等职。后来升为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当时神宗任太子,皇上欣赏马阁老的学识,便让马阁老担任日讲,为太子朱翊钧讲课。为了使年幼的皇帝易于接受所学知识,他编撰了《帝鉴图说》,加之他学识渊博,讲起课来,深入浅出,陈切明白,见解独到,很受太子的尊重。后来朱翊钧登上皇位,第三年便提拔马自强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大学士。
当时神宗年幼,张居正与秉笔太监冯保专政,朝里大臣都得看他俩的脸色行事。马自强刚正不阿,不畏权势,罢勉了张居正的幕僚郎中章礼官职,并上疏弹劾冯保、张国祥等不法之官,深受朝野尊敬。
马阁老所任职的礼部,以分封皇族的事物为最多,但朝廷所颁布的有关条例,因年代久远而渐渐不适用了,也有一些条例自相抵触,狡诈的官吏常常钻这些条例的空子,从中牟取私利。马阁老上任后,首先把多年来的条例规矩逐条分析,择其正确的预以实施,不可用的已过时的条例规矩全部摈弃,他的这些举措,受到皇上的支持和群臣们的赞许。
藩府(朱氏皇族受到分封的人)发来疏文,他样样按时裁决,明确该办与不该办的,使不法官员无法乘机谋利。道教龙虎山的正一真人,在隆庆时已被剥夺了印敕,神宗即位后宠幸道教天师张国祥,张国祥重贿太监冯保,要求恢复正一真人的封号,马阁老极力反对,不予上报。
当时北方蒙古首领俺答与明朝通贸,朝廷为了鼓励,对他们有一些赏赐,后来边臣无原则无节制地满足俺答的要求,赏金不断增加,大大超过了定额。马阁老看到后,明令礼部坚持按最初的协定办理,想要随便索取赏金,那是决不允许的。就此一项,每年为国库节约了不少开支。
最受家乡人称道的是马阁老上疏救乡民。原来,沙苑位于渭水与洛河之间,由流沙堆积而成,沙无定形,随风迁移,地瘠而民穷。早在明朝初,就将沙苑钦赐与郭驸马,到马阁老上疏时,已有二百余年。抚院经商议后决定,收回早时赐令,令郭氏自己选择地二十顷,剩余的归官家,再用于提供朝廷禄粮。
本来,郭驸马时每亩收租银一分,收租时动用武力:“况郭驸马在当时,其威势何如也?家丁收租,横行于州闾,其气焰何如也,如沙中果有出产,肯每亩只租银一分?又肯一分且容其拖欠耶?”(沙苑虚赋议语)现在收归国有,理应按郭氏时的地租收取。可有司制定地租的时候,却将荒沙地按平原地一样分成上、中、下三等,增粮到七升、五升、三升,还多增了地亩数。在如此苛刻的政策面前,穷民没了活路,求诉无门。
马阁老知道后,不胜愤怒,夜不能寐,奋笔疾书,为沙苑穷民喊冤诉苦,写下了《沙苑虚赋议》。那份奏折,今天读来,马阁老那拳拳的赤子之心,那怒斥无道的声音,振聋发聩,令人动容。说到“加赋”,他怒曰:“非熙洽之世所宜有也,非凋敝之民之所能堪也!”,“夫平原地,且不可加赋,而沙荒恶地反加之耶?”写到沙民的疾苦,他动容写道:“独不见沙中之苦乎,居室无高垣,四面环堵皆沙也;冬春多风,出门满目皆沙也;门户不能蔽,饮食杯圈皆沙也。况沙随风转,地以沙迁,朝更夕改,月异而岁不同也……此辈穷民,不幸生于沙中,至苦也,今不怜其苦,而又凿空增顷亩、加赋税以益其苦耶?……”
接着,他又引用了嘉靖朝参政王凤泉自同州入华阴过沙苑诗:“百里人烟绝,平沙入望遥,春深无寸草,风动有惊涛,两税终年纳,千家计日逃,穷民何以答?遮马诉嗷嗷!”他严肃地指出:为沙苑加赋“其计左,其害深”。 马自强愤然上书《沙苑虚赋议》,历数沙苑地区自然条件之恶劣,回汉百姓之困苦,驳斥了增税的种种借口,他刚正不阿,掷地有声,其情切切,大荔沙苑赋税得以减免,群众交口称颂。
马阁老去世后,谥号“文庄”。明人有《挽马文庄公诗》曰:“午夜文星暗上台,温公箕去使人哀。玉楼应试朝阳笔,金麓畴调传野梅。呜咽河流空涕泪,萧条沙阜转伤催。九泉赢得皇恩注,丹诰辉煌照夜台。”
(撰稿:王凌琴、王小伟;资料查阅:陈新立、杨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