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复(732—788年),字履初。祖籍南兰陵,唐朝名相。他勤于政事,正直廉洁,其政绩在当朝群臣中名列第一。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调任陕西同州(陕西大荔)刺史,适大旱,农禾颗粒无收。翌年春,乡民饿死者不计其数。萧复果断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彼时,同州境内有京畿观察使所设的粮仓,萧复擅自开仓放粮,救济饥民,救活无数饥民,百姓争相歌颂其德。朝廷有关部门上表弹劾他,萧复因此停职,同州百姓听说他要离任而去,拦路叩拜,感恩流泪。入京后朋友为之叹息,萧复笑道:“如果有利于百姓,受怎样的处罚也在所不辞。以一人获罪,能救活多人,有什么值得后悔呢?”
萧复生活的年代,唐朝已经经历了安史之乱,从极盛时期逐步走向衰落。当时官宦人家的少年子弟,多以服饰、舆马竞相豪华,相互攀比奢侈游乐。他虽然生为皇亲国戚,家道显贵,可是却不以此为重,常穿旧衣,也很少与那些子弟相交往,在府中独居一室,苦学不倦,非文人名士绝不与之交往。其伯父萧华常赞叹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振兴我们萧家的祖业。”
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萧复拜为宰相。萧复为相期间,多数时候代德宗巡视各地。萧复如实反映京城以外内乱频起,兵荒马乱,并上奏言改革弊政,德宗听了之后特别不高兴。萧复又屡屡进言,德宗仍然不采纳他的建议。萧复心灰意冷,深感报国无门,于是称病求退,不久便被罢相。萧复居相位的时间,其实不足15个月,他在唐朝所受的待遇,其实正是唐朝中后期,朝纲混乱,乱臣当权,国无明君的写照。《新唐书·列传第二十六》载:复望阀高华,厉名节,不通狎流俗。及为相,临事严方,数咈帝意,故居位亟解。然性孝友,既贬晏然,口未尝言所累。(大荔县纪委监委宣传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