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物要吃亏,立身要吃苦,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这是阎敬铭故居由他亲自撰写的一副楹联。
阎敬铭(1817年—1892年),字丹初,陕西朝邑赵渡镇(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为官清廉耿介,有晚清“救时宰相”之称。他的求真务实、不畏权贵、为民请命、与民做主的高贵品质与生动实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弘扬光大。
敬畏民心,清正爱民解急忧。山西闹饥荒,朝廷派阎敬铭视察救灾工作,他并没有大张旗鼓让当地官员知晓,相反,他上任时仅穿一身粗布衣裳甚至没有做官车,还让下属也穿同样的粗布衣。到达山西,他亲自查阅账本,当发现账本问题后,他果断查拿贪官知州段鼎耀等人并立即向皇帝禀明情况。《虞乡县强宜庵免减差徭记》功德碑文记载:“天下有苦无复之,而仍忠于事上者,其农民哉!不知其忠,遂不知其苦,不仁之甚者也。孟子言王政,首以不夺农时,宽其徭役,使天下知农之利、农之乐,而世於以治。”“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人民是阅卷人,我们是答卷人,只有顺民意、解民忧、谋民利,才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阎敬铭体察百姓疾苦,惩贪治腐,为他们减免负担,深得百姓的爱戴,为感念其恩惠,立碑以作纪念。
不徇私情,浩然正气斗强权。阎敬铭因“公正廉明,实心任事”,接连担任要职。为了减少暗箱操作和防止贪贿行为的发生,他发明了“公开办公”制度,与同僚同处一室办公,使那些想做苟且图利的人无机可乘。在湖北任职时,和上级官文私交甚笃,一次,官文的一个部下强抢民女不成愤而杀之,阎敬铭得知,连夜赶往总督府要人,官文推说病重,拒绝来见。阎敬铭让部下拿来被子堵在总督门口,官文说服无果,只好交出凶犯。阎敬铭随即剥其官职,当众杖责,然后发配边疆。阎敬铭担任户部尚书,亲自盘点账目,查清库藏,整顿户部积弊,揭开黑幕,一连惩处几十名官员,甚至军机大臣王文韶都被逐出了军机处,军机大臣景廉被降级,连光绪皇帝的老师、工部侍郎翁同龢也收到降级罚薪的处分。阎敬铭刚正不阿,面对强权坚守正直气节,坚守人间正义,始终清廉如一。
重视民本,倾注心血泽众生。阎敬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廉政思想理念,回陕后他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不仅捐款修建义学,而且倡导、督促在朝邑县城西侧(今大荔县)建设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座民间粮仓--丰图义仓,可储粮1000万斤。慈禧太后曾御封此仓为“天下第一仓”,并在仓顶赐“虎”、“龙”二字,与苏州的“丰备义仓”并重一时,驰名全国。此仓建成后十多年,就遇上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的关中大灾荒,丰图义仓开赈放粮,赈济百姓无数,据丰图义仓志记载:“回忆辛丑赈济,全活无算,无不归功斯仓”。以百姓心为心,为百姓办实事,阎敬铭被人们尊称为“救时宰相”。丰图义仓历经一百多年风风雨雨和战火洗礼的考验,仍然保存完好,解放后一直由大荔县朝邑粮站使用。2006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清正、廉洁、务实,阎敬铭留下的三个层面对官员的要求,同样也适用于当代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只有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才能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身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要准确把握纪检监察工作政治属性定位,强化监督与责任意识,切实履行责任,从严从实做好监督执纪问责,促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正把老百姓放在心中,为民着想,就是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让人民群众在风清气正社会氛围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荔县纪委监委宣传部刘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