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紧张是假的。以往汇报廉洁自律的情况向上级纪委写一个书面报告就行了。这次不同,要站在台上,当着市纪委全体委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一些党代表的面汇报工作,接受询问和质询,压力真是很大。”曾经在述廉大会上述廉的延安市旅游局某局长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与自述环节相比,问答环节让人有点“忐忑”。因为问题都是纪委的同志在会前摸底搜集整理出来的,述廉人根本不知道。“很多问题都很尖锐。”该局长说,为把问题回答好,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列出了可能被问到的十几个问题,一一准备好回答的内容,总算顺利过关。“不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忐忑过后,心里面却非常踏实。”
党政主要领导向纪委全委会述廉,最早起源于榆林市吴堡县。2009年,省纪委适应改革发展新形势,创新实践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向上级纪委全委会述廉”制度,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延安市旅游局局长述廉的场景,仅仅是全省推行这一制度后的一个小小缩影。几年来,“述廉大会”这种形式,意在我省各地全面推开。由于规定了“一述、一问、一答、一评”四个规定动作,述廉人如果试图走过场,将很难过关。
据了解,述廉,就是要求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通常是地方党委或政府有关职能单位领导班子的一把手——定期向上级纪委常委会报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情况、加强作风建设情况以及个人廉政从政情况。纪委委员则根据调查走访了解的情况和发现掌握的问题,进行“面对面”评议、询问和质询。述廉对象现场给予答复或说明。最后全委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对述廉对象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职责和廉洁从政情况进行民主测评,测评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
“制度开始执行那会儿,我还没搞太清楚,只写了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表现,对自身廉洁自律的情况和分管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落实情况说得较少,结果都被打回来重写。”一位参加过述廉大会的同志很有感触。省纪委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规定,述廉的同志要把自己的问题写清楚,如果发现在述廉报告中不提的话,我们会向他点出问题,如还不写到述廉报告中去,我们就在询问环节,当着大家的面提出存在的这些问题。”
“大庭广众之下,如此直接地点出干部还存在问题,不把述廉会议开成表扬会、汇报会,讲问题要鲜明,还要提出今后改进的思路和措施,目的就是要让述廉人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据悉,述廉大会上的测评结果、廉情走访情况和纪委委员、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都要反馈给述廉对象,并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作为领导干部考核、奖惩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述廉活动的开展对大多数领导触动很大。”榆林市纪委常年参与述廉工作的同志介绍:“很多领导述廉回去后就召开会议,研究问题,部署整改。述廉,让干部的事业心增强了,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有了较大改变。”(陕西日报记者冯晓荣 通讯员杨江伟)
|